对革命先烈最大的礼敬
——关于我省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的调查
省老促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促进红色资源高质量保护、创造性运用,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推动老区振兴发展,最近,我们组成三个调研组,由退下来的省级领导刘春良、卢长健、赵建才、罗爱国带队,深入13个老区县调查研究,实地考察50余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召开4个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对全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形成了一些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各地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
红色资源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革命文物等。河南是革命老区比较多的省份之一,是大别山和太行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全省共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376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5658处,收藏在博物馆的可移动革命文物2.1万余件,由各级各类各部门管理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150余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保护革命文物等工作部署,深入挖掘各类红色资源,突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保护利用取得很大成绩。主要做法是:
(一)适应发展需要,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省各地历来就有祭祀先贤和英烈的传统,对于发生在本地的重大战役战斗、产生于本地的英雄人物、领导人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旧居,人们都感到非常仰慕和自豪。适应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党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教育新形势,各地更加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陆续建立和修复了一些纪念设施,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场所。省老促会积极参与制订《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条例》已于9月28日经十四届省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拟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法律支撑。地市层面持续跟进,三门峡出台了《三门峡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信阳出台了《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驻马店出台了《驻马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安阳出台了《安阳市林州红旗渠保护条例》,鹤壁市开展了《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执法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关注度、参与度。县市层面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不断推出新举措,有的成立了统筹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有的将其体制机制改革纳入改革事项清单,有的制定了专项规划,有的成立了红色资源研究中心,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明显“热”了起来。
(二)搞好调查摸底,分类分步保护提升。红色资源大多位置偏僻,年代久远,史料分散,见证人、知情人所剩无几,调查核实难度很大。各地重视资源调查,把它作为保护利用的前提。渑池县老促会联合县文物部门、爱心企业和文物爱好者,对本县的红色遗址进行拉网式排查,对遗址发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机构反复核实。洛宁县将红色资源分门别类,分为县委旧址、民主政府旧址、著名党支部旧址、军队驻扎旧址、革命人物故居、重大事件旧址、著名战斗遗址等七类36处,然后按轻、重、急分类立项,共投入资金123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李翔梧纪念馆”、“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温旭阳烈士故居”、“烈士陵园展览馆”。新安县对全县急需修缮的的革命遗址编制了保护维修方案,2019年以来共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对8处革命文物进行维修和外部环境整治,另有6处红色遗址的设计方案已初步完成,准备申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省文物局在宝丰县开展低级别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已建成开放6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
(三)投入力度加大,渠道不断拓宽。2016年以来,清丰县对单拐革命旧址群投资4.1亿元,相继完成了30余项提升工程,形成了“六馆”(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冀鲁豫军区纪念馆、军工事迹纪念馆、民俗博物馆、清丰党史馆、革命前辈廉政家风馆)、“一群”(43处旧址组成的旧址群)、“一场”(文化广场)、“一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的新格局。台前县实施了概算投资2600万元的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布展提升工程,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投资模式上,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清丰县、范县、台前县等地,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革命遗址旧址众多,部分遗址历史地位高、社会影响大,当地党委、政府政府把红色资源作为宝贵财富,把文旅融合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格外重视,舍得投入。二是政企并进型。新乡市一向重视红色基因传承,财政或市属企业投资兴建的“唐庄太行公仆展览馆”“南太行党史教育馆”等主要面向党员干部,民营企业投资的“郭兴事迹展览馆”“河南太行八路军抗战纪念馆”等对普通游客有很大吸引力,二者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由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卧岩景区兴建的“河南南太行抗战纪念馆”以文史资料丰富翔实见长,初步成为河南太行抗战研究中心,开馆以来共接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22.5万余人次,接待中小学生、大学生13.6万人次。三门峡红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历时3年累计投资近2亿元,打造了占地400余亩,集红色教育、拓展训练、青少年研学、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三是老促会推动型。三门峡、洛阳、新乡等市老促会都争取了财政专项资金,对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三门峡市老促会先后两次组织各县(市、区)开展红色场馆提升工程巡回观摩,形成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局面。内黄县老促会多方奔走联系,动员烈士后裔、民营企业家、村组干部,采取个人垫资、民建公助的方式,先后修缮了温氏祠堂“二·一五”革命起义纪念馆、中共濮阳县第一届县委旧址纪念馆、“红色沙区、革命摇篮”纪念馆。四是群众参与型。西华、扶沟等县有不少优质红色资源,但受地方财力所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不少有识之士自发筹资为革命烈士树碑立传,建立纪念馆。如扶沟县塔湾村是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十八位烈士长眠之地,该村群众三次自发捐款100多万元,对烈士纪念园进行整修并建立了纪念馆。
(四)强化教育功能,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各地从多个方面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不断拓展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一是打造红色教育阵地。目前,许多成规模的红色纪念场馆已经成为清明节、建党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相关活动的必选之地,成为主题教育活动、入党入团宣誓、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廉政教育、新员工入职等重要教育阵地,使大家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前进力量。永城市在鲁雨亭殉国70、75、80周年连续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举办了中共永城第一任县委书记蒋一峰就义90周年纪念活动,缅怀他们战斗的一生,激励后人听党话、跟党走。二是打造红色精品课程。扶沟县在县电视台开播《扶沟人讲扶沟党史》栏目,以震撼的场景、感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三是把英烈人物载入史册。三门峡以县为单位,每个县编纂一部《英模人物传》,目前四个县市已全部成稿并交付印刷。老区县发展史编辑出版后,鹤壁市大力开展“六进”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网络、进图书馆)活动,积极发挥这套丛书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扶沟县成立吉鸿昌精神研究会,积极参加新四军研究会的相关活动,开展革命后代、烈士家属“口述历史”行动,整理形成了120万字的访谈资料,编辑出版了《吉鸿昌将军故事集》等6部有关吉鸿昌的书籍。四是让战斗岁月再现荧屏。《红色记忆》(辉县篇)展现了辉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英勇抗战、战天斗地、开拓创新、奋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在中央电视台国学频道播出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丰县联系中央电视台先后拍摄制作了《单拐革命旧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巡礼》等两部专题片,在央视1、2、3、7、10套节目陆续播出,显著扩大了清丰县单拐革命旧址在全国的影响。五是注重革命传统教育从娃娃抓起。驻马店市老促会主动向市政府汇报建议,协调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意见》,引导中小学生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县培养了600余名中小学生志愿讲解员,在青少年心中从小就播下敬仰英雄的种子。
(五)探索文旅融合,助力老区振兴发展。许多地方都注重挖掘红色资源的产业功能,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一方面,坚持规划引领。清丰县聘请郑州大学规划设计了单拐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小镇”,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富民资源。永城市规划实施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重点培育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和抗大四分校实训基地两个4A级景区,红色文化和汉文化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着力打造红色游精品线路。鹤壁市以石林会议旧址为中心,把若干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石林会议”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并先后被评为全省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辉县市一直将革命遗址遗迹、红色场馆与旅游业统筹开发,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红色旅游线路9条,其中南太行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
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的薄弱环节
我省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保护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开发利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革命老区更是如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有差距。从理论到实践对红色资源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人们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保护知识比较缺乏,个别地方把保护红色资源当作财政包袱。
(二)保护还不到位。由于位置偏远、经费不足、产权复杂等方面的原因,部分革命旧址、遗迹尚处于无管理机构、无专职人员、无专项经费的“三无”状态,有的甚至没有简单的标识。
(三)利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革命旧址修缮后长期闲置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红色场馆平时大门紧闭,每年只在清明、六一、七一等特定节日才组织相关群众开展活动。由单位组织的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参加的人数多,自主安排、分散前往的散客较少。重史料征集,缺内涵挖掘,镜鉴现实的作用有限。展示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部分讲解员由乡镇工作人员、村组干部和临时聘用人员充任,文化水平不高,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普通话讲不好,缺乏真实情感和时代气息,效果不佳。
(四)带动作用不明显。我省红色资源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接待和组织党团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链要素缺失,业态同质化严重,缺少重大项目支撑和龙头旅游企业支撑,缺乏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创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红色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三、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几点建议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依法依规、综合施策。结合本次调研,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坚持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浓缩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和丰功伟绩,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就是敬畏党的历史,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有利于振兴红色文化,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红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必须与时间赛跑,进行抢救性保护,不为历史留下空白,不为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二)坚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重大保护题材与一般保护题材的关系。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党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不断加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已故领导同志、已故著名党史人物、已故著名党外人士、已故近代名人的纪念馆和人物塑像、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园、纪念广场、陵园、陵墓等纪念设施的管理。要严格按政策办事,认真整改问题。总结宝丰县等地低级别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经验,对于不在上述范围之内,省域性、地区性、县域性英雄人物,建议实行分级负责,在严格报批程序的前提下,在英烈的故居建立事迹陈列室,做到应保尽保。坚持“不改变文物现状”、“最小干预”原则,立足现有资源,尊重历史旧貌,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报批程序,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贪大求洋、过多过滥。
(三)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钱、地、人等瓶颈制约。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配备必要的领导力量和资源要素,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一是加大投入。红色资源多数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把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所需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要按要求用于老区专门事务和民生事务,提高使用效果。经过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革命文物都要确定相应的保护级别,每年核拨一定的保护经费。按照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系列,积极推进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申报评级,以参评促保护。改革传统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实行“项目+经费”制,保证毁损的文物及时得到修缮。加强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环境,调动有情怀的企业家和个人关心支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加强人才引育。要积极引进策划、设计、布展、解说、旅游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为开展红色资源整理研究和保护利用提供智力支持。要有重点地引育高层次人才,建立一支既懂红色文化又懂市场开发的专业团队。通过“三支一扶”引进的人才,以政府购岗的方式补充的工作人员,应当向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倾斜。要通过定期举办红色故事会大赛等方式,培养大批国家级、省级金牌讲解员。对零星分布的红色资源探索保护人制度,实现就地就近保护。三是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加快处理产权纠纷,解决“坍塌无人管,维修有人拦”的现象。
(四)坚持思想教育内涵,着力彰显红色资源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党史教育、思政教育精品课程,做到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综合运用实物、照片、模型、雕塑、影像等多种形式及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对红色资源内容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坚持质量第一,着力创作一批历史小说、影视剧、舞台剧、专题片、地方戏、英烈谱、短视频、纪实文学等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强影响力、感染力、生命力。优化活动安排,把节日瞻仰与平时参观学习统筹起来。春节等重大节日活动要融入红色元素,唤醒老区记忆,传承老区精神。
(五)坚持文旅融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化红色资源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地域特色,注重穿珠成链,加快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增强红色资源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行“红色旅游+工程”,加快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的有机融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经济。坚持龙头带动,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文旅品牌,推动一批红色旅游景区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