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河南老区/河南省老区简介
河南省老区简介

河南省革命根据地介绍

发布时间:2024-09-19 10:44:28  浏览量:310



河南省革命根据地简介

 

  一、我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1、鄂豫皖(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2015年国家发改委《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指出,“大别山革命老区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规划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核心,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联系和协调发展要求,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全境,南阳市的桐柏县、唐河县;……”

简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沿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一带,是在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创建的。1930年6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该根据地是三大苏区之一,是三大主力红军发源地之一。

  2、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卢氏、西峡、淅川。

  简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1934年12月至1935年7月,由徐海东、程子华等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在鄂豫陕边界创建的游击根据地。该根据地与川陕、西北根据地相呼应,牵制了大量敌人,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鄂豫皖边游击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信阳市的革命老区县,桐柏、泌阳等县。

  简介:鄂豫皖边游击根据地,是原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地区。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边区人民进入了十分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重建了红二十八军、红二四六团,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2月,鄂豫皖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下辖四个团及直属队,共3100余人。

  4、鄂豫边游击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南阳市的革命老区县、泌阳、确山等县。

  简介:鄂豫边游击根据地,位于平汉铁路以西、湖北省和河南省交界的桐柏山区,是红军长征后我党领导的南方8省15块游击根据地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组织在此多次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了游击根据地,组建了红军游击队,后改编成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还建立了很多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邓县、唐河、桐柏、泌阳等各县都有共产党的县委。1930年10月初,中共鄂豫边区特别委员会建立,特委机关设于南阳,辖3个中心县委及21个县委。1933年6月,边区党组织遭破坏。

  19337月在张星江等人领导下,在新野县建立了中共鄂豫边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开展游击斗争。1935年8月在唐河县成立中共鄂豫边省委,领导豫南、豫西南10余县党的工作。1937年10月,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国共合作后,与红十八军、鄂东北独立团合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7年11月,中共鄂豫边省委领导了竹沟农民暴动,为以后竹沟成为抗日战略支撑点奠定了基础。

 

  二、我省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

  1、晋冀豫抗日民主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安阳市西部、焦作市、济源市、新乡市西部的革命老区县。

  简介:晋冀豫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主力,依托太行山南部、晋东南地区为核心地带建立的根据地。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华北敌后抗日战略要地之一,是延安通往华中的通道,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机关所在地。

  1938年春,中共晋豫特委建立了晋豫边游击第三支队、道清游击支队、晋豫边游击支队等抗日武装,形成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武装先后编入八路军主力部队。

  2、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濮阳市、安阳市东部、新乡市东部、商丘市、周口市、许昌东部、漯河东部、驻马店东部的革命老区县。

  简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是由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各一部,在冀南、豫东北、鲁西南地区开辟的根据地,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用地。根据地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溢阳河南,南跨陇海路,横跨三省大平原,下辖75县。

  3、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确山、沁阳、正阳、汝南、上蔡、遂平、西平、舞钢、舞阳、桐柏、浉河、平桥、罗山、光山、新县等县。

  简介: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也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依托大别山,在东起皖北、赣北、西至鄂西,北抵豫中(河南舞阳),南至湘北的区域开辟的根据地,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前线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据点”。1941年4月鄂豫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4、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周口市、商丘市的革命老区县。

  简介: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由豫东、皖北、江苏西北之一部组成,是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永城、铜山、宿县地区开辟的根据地,是联系华北、华中地区的纽带之一,是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抗战、向东挺进苏北、向西连接中原的前进阵地。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东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1940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四师。1940年11月,豫皖苏根据地的辖区,为东起津浦路,西至新黄河,北到陇海路,南到涡阳的广大地区。

  5、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

  涵盖我省的范围(县、市、区):郑州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的革命老区县,和禹州、长葛、襄城、西平、遂平、上蔡县。

  简介: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区,北临黄河,南至伏牛山,东抵平汉铁路,西达灵宝、陕县,辖20多个县。1944年9月,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开始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将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等分别改为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一至六支队兼军分区,相应成立了第一至第六地委和行署,豫西抗日根据地形成。至抗日战争胜利时,豫西抗日根据地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万。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扩大了华中与华北、陕北战略区的联系,对于坚持全国抗战,控制中原战略要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2.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编写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3.《光荣与梦想——中国革命根据地历史图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

  4.中共河南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河南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5.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八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6.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在河南九十年》,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7.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前进中的革命老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责任编辑:白廷斌

 


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