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

汝南提档升级设施蔬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4-09-24 16:03:06  浏览量:145



汝南提档升级设施蔬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摘要:近年来,河南省汝南县把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抓手,依托传统蔬菜种植优势,提档升级设施蔬菜种植,把“小蔬菜”发展成“大产业”,进而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全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7.7万亩,年产值达25亿元,带动全县近13万人就业,被评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设施蔬菜示范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示范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传统的蔬菜生产很大程度上摆脱不了自然依赖,缺乏相对可控制的环境条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在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制约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汝南县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提档升级现代设施蔬菜实现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企业得利,探索了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聚合力。高效整合资源要素,全力打造蔬菜产业“王牌”。一是政府搭台。编制了《汝南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把设施蔬菜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集中连片打造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先布局设施蔬菜项目,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建成5个现代农业园区,新建蔬菜大棚986个。二是企业唱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招引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鑫芳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汝南,吸引一批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县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的经营主体达到236家。三是群众参与。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新建温室大棚及利用大棚生产的农户按棚内面积进行奖励,群众自发建设大棚、承包大棚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高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纳群众就近就业。

二、科技赋能,多措并举强产业。一是打造科创平台。2022年8月,同蔬菜院士喻景权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汝南县蔬菜产业振兴联合研究中心,重点攻克种苗研发推广、智慧农业生产、绿色物流保鲜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二是加快成果转化。同全国设施园艺专家李天来院士合作,改进设施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生态防控技术、嫁接栽培技术等新技术11项,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13个,改造提升设施蔬菜面积3万多亩,新品种利用率达到98%以上,日光温室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从3.4万元增加到6.5万元。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定期举办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蔬菜技术人员常年活动在田间地头,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生物防控、轻简化栽培、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新技术,打造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实现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推广“合作社(企业)示范+基地推广+农户应用+科技服务”模式,实行“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让农户种植无忧。四是强化品牌竞争力。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注册了全县蔬菜的公用品牌“汝宁”商标,有4个产品获得了河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打造了国内最大的鲜食番茄生产基地,58天自然成熟的“番顺”牌番茄畅销广州、北京、上海、郑州等国内大中城市。

三、联农带农,多种渠道促增收。通过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产业发展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土地流转、务工多重收益,提供就业岗位6.8万个,帮扶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家庭就业5700多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是流转增收。政府投资建设的大棚项目全部由村委统一流转农户土地,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用1000元左右,签订长期合同,每年按时提前支付租金,确保群众收益。二是务工增收。优先安排脱贫群众和流转土地群众到大棚务工,平均每天收入70-100元,技术工最高可达200元。三是创业增收。引导有一定技术的务工人员自主创业,加入合作社或租赁大棚种植蔬菜,每个大棚每年纯收益4-5万元,每户承包人平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

通过发展设施蔬菜,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一出“农戏”,助推了乡村全面振兴。

(一)兴旺了产业。通过编制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管理、连片发展,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全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7.7万亩,日光温室、钢结构拱棚分别达1.3万座、2.2万座,优质蔬菜年产量80多万吨,年产值达25亿元,被评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设施蔬菜示范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示范县。

(二)富裕了群众。抓住近几年蔬菜产业效益高、市场好的机遇,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县内群众发展蔬菜产业或从事相关服务,带动了全县近13万人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管理、运输、销售、社会化服务,增收明显,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

(三)壮大了集体。把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棚租金、土地流转服务、用工劳务服务等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全县有240个村的集体经济都与设施蔬菜产业关联。政府投资建设的大棚全部确权到行政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市场化运作,确保投资收益最大化,收益全部用于村级公益事业、脱贫群众生活救助以及公益性岗位工资发放,解决了村集体无钱办事的难题。

专家点评:当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任务紧迫、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汝南县依托传统蔬菜种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通过政策支持、科技赋能、联农带农,推动全县蔬菜产业走向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设施蔬菜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5万座大棚不仅保障了城市的蔬菜供应,更为汝南农民带来了美好新生活。汝南县的设施蔬菜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范本。

 

点评人签字:周立  研究员  河南省社科院原党委副书记

2024920

(责任编辑:李韵)

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