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小皮筋”孵化乡村振兴“大产业”
摘要:近年来,沁阳市委、市政府注重引导产业集聚、不断强化政府指导、持续推动品牌建设,皮筋头饰产业生产模式已逐步企业化,形成7个大类、600多个品种、4000多种款式的皮筋头饰产品。皮筋头饰生产专业户200余家,年产量2.8万余吨,年产值超2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8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35%。辖区坞头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背 景
沁阳市紫陵镇自上世纪70年代就有制作皮筋的传统,第一代沁阳皮筋人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利用擀面仗和废旧自行车胎,搓出了最原始的皮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传统皮筋头饰生产散乱小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且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沁阳市适应发展需要,支持、指导皮筋加工户集中生产,成立区域党委,积极协调各方,统一调配资源,经过多年发展,沁阳皮筋头饰产业已在全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有效带动周边10万余人就业,走出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做 法
一、坚持因势利导,有序引导产业集聚。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沁阳皮筋人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利用擀面仗和废旧自行车胎,搓出了最原始的皮筋。到了90年代,浙江的义乌,湖南的邵东,武汉的汉正街、广州、重庆等地,都有沁阳皮筋人的身影。2000年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尤其是机器的引入,皮筋户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商业活动严重影响了周边村民的正常生活。2014年,在紫陵镇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坞头村“两委”号召11户皮筋加工户,在村东自建厂房集中生产,所有商户的生产规模、利润均得到提升,集聚效应初显。之后镇党委政府规划建设了坞头、范村2个皮筋头饰产业园,进驻皮筋生产企业70余家。2024年8月,沁阳市紫陵镇皮筋头饰区域党委积极协调各方,统一调配资源,在坞头村、王村和范村开工建设皮筋头饰二期项目,二期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皮筋头饰产业的集聚化和集约化程度。
二、适应发展需要,建立高效运行机制。一是组建紫陵镇皮筋头饰区域党委。涵盖范村、王村、坞头村、东庄村4个行政村和1个义乌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强村带弱村、中心村辐射周边村,推动皮筋头饰生产由“小、散、弱”向“抱团发展”转变,产业由“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农民由“村民”向“区域化市民”转变,逐步建成了产城融合的小城镇。二是注册成立“河南紫沁饰品有限公司”。加强党委引导、资源整合、产业配套,区域内4个村以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入股,明确投资占股,约定利润分配,规范运行机制,开创区域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目前,公司对区域内产业园现有的68家商户和100余亩建设用地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营管理,开展实体化运行。
三、注重品牌建设,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一是创建“中国皮筋头饰之乡”。加强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沟通,积极开展紫陵镇“中国皮筋头饰之乡”创建活动,扩大沁阳市皮筋头饰产业知名度、影响力。二是注重打造自主品牌。累计注册了“雅兰”“发彩”“靓丫丫”“淑蔓尔”等商标40余个,逐渐树立起了紫陵镇皮筋头饰的品牌形象。三是加强市场推广。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加强市场推广,拓展消费群体。提高头饰产品的比重,实行皮筋头饰“两条腿走路”,生产耳饰、戒指、项链、胸针等饰品,满足国内外客商采购需求。
四、扩充人才队伍,拓展品种提升质量。一是与郑州轻工业大学对接。协调艺术设计学院研发设计新品种、新款式。在紫陵镇范村、坞头村2个核心村开设美术、美学培训班,组建皮筋头饰研发设计团队,建立学生实习(训)基地,坞头村皮筋文化展馆。通过校企互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二是注重“土秀才”运用。聚焦本地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优秀人才,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培育致富带头人及各类“土专家”“田秀才”20余名,为皮筋头饰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举办网络平台培训班。与人社部门结合,成功举办五期电商网络平台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00余人,丰富农村青年人的创业头脑,拓宽创业门路及销售渠道,实现传统的头饰皮筋产业与互联网平台有效衔接。
五、推动服务升级,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一是建设沁阳市皮筋头饰产业园创客中心。中心是集皮筋头饰文化展馆、会展厅、商务洽谈、休闲活动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文明时间场所,推动头饰品多元化经营。二是建设皮筋头饰产业电商配货中心。以皮筋头饰电商配货中心建设为突破口,积极与皮筋头饰产业经营商户沟通,共建头饰产业电商配货中心,致力实现网络电子商务同仓共配,配货中心面积共600平方米,为本地电商发展注入动力,为青年人就业创业提供更多平台,有效加速皮筋头饰产业在“本地经济”的发展。三是发展直播电商新模式。通过聘请知名主播、组织网络带货培训班、开辟“皮筋村”抖音直播平台等方式拓宽销路,形成电商团队10余个,直播号20余个,职业皮筋头饰直播带货主播113人,仅范村一年在各大平台的直播带货量就达500余万元。
成 效
一、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紫陵镇皮筋头饰产业吸纳就业群体4000余人,入驻加工户每月盈利可达5万元,从业人员工资可达每月3500元;闲散加工户每人每月平均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2023年,紫陵镇人均收入达到18500元,坞头村集体收入达到80余万元。皮筋头饰产业拓宽了群众的创业就业平台和收入渠道,摆脱了单一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人民群众的收入更加稳定,增收来源更加丰富。
二、辐射效应更加明显。紫陵镇皮筋头饰产业辐射带动济源、温县、孟州市、博爱等县市区和周边乡镇的村、居闲散劳动力,从事二级、三级加工达10万余人。其中吸纳残疾人就业1500人以上,月平均工资达到1200元。通过“订单式”“定向式”收购,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自我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同时有效帮助紫陵镇35%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精力都集中于生产,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则为乡村治理创造了条件。通过养老、教育、医疗三共享,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好媳妇”“好妯娌”“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持续开展,形成了人人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一约五会”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四、和美乡村稳步推进。经济发展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奠定了基础。紫陵镇大力推进果树进村,道路“白改黑”、排水沟整治、厕改等,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四好农村路、安装健身器材、建设党建综合体、打造森林村建设、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等项目,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
专家点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沁阳市皮筋产业由来已久,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本地产业优势,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不断推动皮筋头饰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既提升了本地皮筋头饰产业的影响力,打响了沁阳皮筋头饰品牌,又有力推动了村民致富增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沁阳市依托小小的皮筋头饰产业,把小产品做精做大,打造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在家致富,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为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点评人签字:喻新安 研究员 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
2024年9月20日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