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创新资金多元投入格局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摘要:林州市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林州是一座“有山有水有精神”的城市,特别是二十大以后习总书记考察河南首站就到红旗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林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投入格局,着力推动多路资金投到乡村,构建了林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背 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钱从哪里来”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的难题,相对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和要求更高,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我省老区县多数是吃饭财政,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门槛较高且需要地方资金配套,涉农资金整合困难重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薄弱村”“空白村”,金融机构对老区的存贷比严重低于发达地区。为此,林州市把破解乡村振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点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突破口”,综合施策,加大投入,打造了“乡村振兴看林州”的河南样板。
做 法
一、财政优先保障,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写意”。林州市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资金投入的重点领域,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大提升。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共争取上级乡村振兴方面的资金29.29亿元,市本级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加大对农村公路、水、电、公共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6112万元用于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打造停车场、四点半课堂等功能型场所,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黄华镇庙荒村曾是个省级贫困村,整合上级美丽乡村、水利、交通、电力等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全面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乡村游,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电商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了林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标杆村、示范村。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林州市财政每年拿出6173万元资金,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专业化处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充分利用政策性资金,市本级提供配套资金2707.9万元,完成户厕改造139758户。
三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6年以来,共争取上级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3700余万元,林州市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奖补,全市集体经济20万以上的村占比44%,超百万村已达16个。
二、金融重点倾斜,持续推进强市富民的“工笔画”。林州市整合红旗渠集团、城投公司、汇通公司等三家投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达500亿元,极大增强了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的实力。
一是引入融资体系,改善人居环境。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贷款3.9亿元实施的厕所革命一期工程,对15个镇28个村开展了配套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建设,让村内雨污不分和污水横流成为历史,为打造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由城投公司投融资18.9亿元的林虑河生态涵养项目,大大提高了林虑河的防洪减灾能力,而且改善了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赋能产业发展。依托红色文化,发展红研学产业。整合资金23亿元,先后建成了廉政教育学院、文昌学院、扁担精神培训基地和红旗渠精神营地等红色基地。今年前5个月,红旗渠精神营地和红旗渠景区接待研学学生30万人次,同比增长14.8%;收入3500万元,同比增长15.2%。依托山水风光,发展写生产业。累计投资20余亿元,以创建石板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切入点,持续打造“度假—写生—展览—交易”的写生全产业链条,建成写生基地141家,可同时容纳写生学生2万人,年写生人数突破200万人次。今年一季度,石板岩写生产业接待80万人次,同比增长22%;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23.5%。
三是创新金融手段,破解发展难题。林州市政府、中国农业银行等6家银行与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开展“政银担”合作模式,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实施至今,放款企业257家,放款额度1.4亿元,盘活中小涉农企业140余家,成为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主要驱动力。
三、社会积极参与,共同描绘村美民富的“实景图”。林州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鼓励村集体和群众积极出资、筹资,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发展村集体产业等项目。
集体出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市村集体出资约2.5亿用于乡村振兴工作,村均投入约46万元。茶店镇翟二井村2019年村集体投资近600万元,完成地下污水管网建设,实施天然气户户通,完成420户户厕改造,利用砖、瓦、石等改造特色街巷7条,打造成了网红文旅村。
群众集资。以“全民动手 清洁家园”为载体,通过引导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自己的家园实现村美民富。姚村镇下里街村瞄准水资源优势,抢抓研学游机遇,除争取各级资金近千万元,村集体及村民筹资共200余万元,聚力建设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林果采摘、研学文旅“四大基地”,村基础设施及环境也显著提升,“四大基地”通过农旅、研学、民俗等产业优势,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现已成为网红打卡村落。
社会投资。鼓励社会全员参与到家乡建设发展中来,形成乡村振兴大合唱。全市投资近10亿元,新硬化背街小巷60万平方米,其中一半靠各类在外贤德人士支持。采桑镇发扬“建筑之乡”优势,鼓励在外企业家捐资捐物1000余万元,打造鲁班小镇。黄华镇魏家庄村依据资源禀赋,采取“党支部+文旅公司+商户”发展模式,村集体投资47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村民投资1600余万元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成立文旅公司对商户实行卫生、食材、价格“三统一”管理,安排就业岗位280余人,年接待游客25多万人次,年营业额20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78万元。
成 效
构建了多元投入机制。通过统筹用活用好多方资金,成功谋划项目84个,总投资206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完善,为林州下步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持久的新动能。
促进了优势产业发展。林州市在人居环境大改善的基础上,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大发展。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林州市大力发展特色民俗、农业体验、研学旅行等新业态。目前,林州市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70余个,各类农家乐800余家。2023年,林州市研学、培训和写生人数提升25%,文旅综合收益50亿元,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凝聚了群众参与合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林州人民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了深厚养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深度参与到乡村发展的大局之中,以“强村富民”为落脚点,返乡创业群众1万余名,带动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的群众5万余人次,增加了农民非农就业和工资性收入。
专家点评:财政资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粮草军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近年来,林州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旗渠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始终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把破解乡村振兴的资金问题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突破口”,坚持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投入格局,构建了林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多元投入保障体系。目前,林州市统筹用活用好多方资金,在人居环境大改善的基础上,依托自身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红、绿、蓝”三色旅游交相辉映,令国内外游客近悦远来,流连忘返。林州市经历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个阶段,打造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林州模板,也为其他地区筹措用好各方资金,探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点评人签字:张占仓 研究员 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
2024年9月20日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