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盘活沉睡资源 实现村强民富
摘要:近年来,孟津区常袋镇马岭村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整合生态、人文等资源禀赋,以篮球馆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构建“文旅+赛事+研学+康养”新业态,带动特色农业、乡村工业、高档民宿、数字乡村等产业蓬勃发展,马岭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五星党支部”、河南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党支部书记马其祥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背 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马岭村地处豫西山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人才外流,产业发展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进入新时代,马岭村贯彻落实党中央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认真借鉴贵州等地“三变”经验,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初步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之路。
做 法
(一)生产发展挖潜力,推动“单一”向“多元”发力。立足本村实际,挖掘资源优势,多策并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多点开花,带动群众多渠道增收。
荒地建成工业园。利用国家增减挂钩政策,流转土地200余亩,规划建设了马岭工业园区,开村级工业园区之先河,为产业发展搭建了宝贵的载体平台,保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投资60万元为企业实施“三通一平”,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以安排群众就业为主要诉求,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希望生物、锦之彤机械、美佳包装、纳海电器、盛恒食品等实体企业9家,创造“家门口”就业岗位350余个,带动村民每年增收达30余万元,流转土地为年集体经济增收38.2万元。
荒坡变身致富田。依托“沟”“坡”“河”等地形地貌,探索发展沟域经济,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先后引进金禾农业、嘉谷农业、蓝峰农业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大粒樱桃种植1500亩,优质大红袍花椒400亩,薄皮核桃200亩,户均增收8700元,对周边村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荒沟孕育增长点。打好亲情牌,念好山水经,积极招引能人返乡创业,郑州市洛阳商会会长韩永凯等11名有情怀、有实力、有项目的企业家或成功人士回归故里,为家乡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蓝峰农业科技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积极协助马岭村争取专项资金400多万元,修建铺设环线公路5.3公里,全面完成“白变黑”道路改造工程,为山区变景区打下坚实基础;流传土地600余亩建设软籽石榴、车厘子、核桃、有机花椒等农业示范园,打造休闲采摘农业观光带;对依山就势的土窑洞进行改造,既冬暖夏凉,又坚固防潮,同时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已建成高端民宿20间共600平方米;发挥商会联系面广的优势,紧紧依靠洛阳市流动人才党委,着力打造数字化的人才库、政策库、项目库,努力建成洛阳乡村振兴会客厅,建成流动党员人才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二)文旅融合添助力,推动“流量”向“能量”转化。坚持体育搭台、文化赋能、经济唱戏,以球场为磁场,以赛事为媒介,开辟“体育+”文旅发展新赛道。
“体育+项目”夯基础。借助“万人助万企”“万企兴万村”活动,主动与掌握60余项石油催化裂化技术、年产值5000多万元的洛阳森德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攀亲结缘,组建洛阳德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德马体育一号、二号篮球馆,1个标准足球场和1个五人草地足球场,配套村级3个体育广场和占地10000平方米的幸福公园,既圆了该公司董事长许栋五回报老区、热爱篮球的梦想,又为马岭村发展引进了新业态。
“体育+赛事”引流量。连续举办两届“德马杯”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成功举办洛阳市第二十一届老年篮球赛、河南省第十五届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洛阳赛区决赛,积极承办全球华人篮球赛、中国中西部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等大型赛事,累计现场接待3万余名观众,线上流量超12万,打响了“德马体育”金字招牌。
“体育+文旅”赋能量。争取财政衔接资金420万元,盘活闲置小学教学楼,建设66个标准化房间的星级宾馆;投资150万元,建成常袋味道餐厅,可容纳200余人就餐;招引两名90后回乡创业,建成2000平户外水上乐园……环线公路串联起篮球馆、水上乐园、采摘园等消费场景,打造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产业链,民宿、餐饮、露营、研学、地摊等消费场景渐次铺展,户户参与、人人受益良好局面成效初显。
(三)加强党建聚合力,推动“独唱”向“合唱”转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制度,推动支部“独唱”变成干群“合唱”,推动组织优势转为治理优势。
支部带头领着干。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导向,吸纳“乡贤”1人、致富能手2人进入“两委”队伍,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着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服务群众过硬、制度落实过硬、作用发挥过硬、作风建设过硬的班子队伍。
党员示范加油干。深化“设岗定责+积分管理”,完善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工作,建立“三联系”“六必到”“十大员”职责制度,坚持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10名村干部、55名党员累计分片包户470户,实现群众服务全覆盖。通过“两委”成员领办专业合作社、选派党员担任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人等方式,确保党的领导工作无死角。
群众参与跟随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500平方米马岭村家风家训文化展示馆,修建孝贤文化一条街,连续举办36届重阳节团拜会。不断完善和践行村规民约,大力推动红白事移风易俗,持续开展道德评议,33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或刑事案件。成立了排鼓队、拍镲队、舞龙队、健身球队、柔力球队、广场舞队和青年健走队,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把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在党领导的各种组织之中。注重培育文明乡风和良好家风,先后评选“好婆婆”18人、“好媳妇”52名、十星级文明户41户、美丽庭院户65户、文明家庭户86户、优秀志愿者32名。
成 效
富裕了村民。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年人均收入达到24234.38元,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水平以及教育卫生等条件明显改善。
强大了集体。安装光伏发电455千瓦,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增收50-60万元;石磨面加工厂项目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企业占地租金每年47余万元;马岭宾馆交由德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自主经营,每年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缴纳30万元的租金,马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每年140余万元,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红利。
带动了周边。发挥“头雁”效应,带动了姚凹村中药材研学、酒流凹村酿酒文化等产业竞相发展,洛阳近郊“微度假”休闲观光游农业综合体建设初见成效。
专家点评:土地、资本、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盘活土地等“沉睡资源”,引进资金、人才等外部资源,对于常袋镇马岭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岭村作为孟津区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把动员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引进新乡贤下乡投资作为重点,激活了信息、政策、项目、资金等一池春水。发挥比较优势,盘活荒山荒坡,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高端民宿等主导产业,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扩大了就业用量。以大健康产业为突破口,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开辟了文旅发展新赛道,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马岭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孟津乃至洛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的靓丽名片,为其他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和经验,激发其他地区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乡村振兴路径,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果。
点评人签字:程传兴 研究员 河南农业大学原党组书记
2024年9月20日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