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工作会议/省老促会会议
省老促会会议

赵建才在全省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5-09-22 13:15:10  浏览量:38




在全省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赵建才

2025年9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省农业农村厅和各级老促会的共同努力下,在河南日报社、河南广播电视台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省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这是全省老促会系统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新尝试,是深入开展“乡村振兴老区行”活动的一个新举措。在此,我谨代表省老促会向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次经验交流会的筹备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重大要求,省老促会与省农业农村厅多次商量研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应当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放到老区工作的突出位置。聚焦“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小而新、小而优”项目,发现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特色产业典型,做足“土特产”文章,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让广大干部群众干有方向、学有榜样,促进农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助推乡村振兴。我们这个考虑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抓富民产业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也符合老促会参谋咨询、补位帮忙的职能定位。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河南日报社、河南广播电视台的积极回应,也得到省委副书记张巍同志的认可。我们四家单位决定联合起来,实施“三个一”工程,即调研遴选一批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召开一次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推出一批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系列报道。省老促会、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决定,在“两个更好”要求提出六周年之际,在总书记“两个更好”首次提出地信阳市新县召开全省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动落实《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文件精神。

截止到6月底,我们共收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典型经验136篇,为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从6月下旬开始,我们与省农业农村厅组成联合调研组,由我带队,深入6个省辖市共16个老区县(市)考察学习,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座谈会,到企业田间地头观摩调研,调研组也随时随地开会消化调研情况,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许多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我在这里着重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肯定成绩,总结老区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我省革命老区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实践,又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比如,加大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利益联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全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这几个方面的例子都很多,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列举。

梳理革命老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做法,我省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大体上分为四种模式。

(一)特色资源开发模式

该模式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一个地区的农林牧渔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该模式的特征,一是独特性。特色资源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具有明显的产品辨识度,经过开发包装,可以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二是创新性。要求在开发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提升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三是市场导向性。要求紧贴市场需求,遵守市场规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县依托“红、绿、古、新”四种资源,探索出一条“红色变动力、资源变资产、生态变价值”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诞生地,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勇战“三害”栽下的泡桐树,现在已成为发展民族乐器产业最优质的原材料,泡桐从“治沙树”变成了“致富树”。桐柏县发挥民间养兰历史悠久的优势,大力发展兰花产业,打响了“桐柏兰花”品牌成为全国知名的兰花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鲁山历史上就有林果产业传统粮食作物间作的传统,逐步发展为以酥梨、葡萄、桃、板栗、蓝莓为核心的特色集群,其中“董周酥梨”202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二)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时间窗口,将一部分产业或产品或某个生产环节吸引到老区县、老区乡镇甚至老区村,通过产业物理空间的转移,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其特征一是基础环境完备。要求产业迁入地拥有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实现“七通一平”等等,这些基础环境是吸引产业到本地落户的重要诱因。二是与本地资源互补。承接产业转移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充分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如矿藏资源、土地资源、特色产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形成产业链的互补与协同,能够促进配套产业发展。三是政府支持与导向。政府政策支持是承接产业转移成功的首要条件,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出台有较高含金量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吸引企业投资和落户。平舆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以“三园”建设为依托,将户外休闲用品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强力推进,2024年户外产业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税收突破1亿元。邓州市腰店镇打好“乡愁牌”“亲情牌”,用真心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成功打动佛山捷众雨伞公司老板回乡创业,然后趁势而上,以商招商、以伞引伞,先后招引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上下游5家企业入驻。

(三)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该模式是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一个产业或若干产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批发市场+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该模式的特征一是龙头企业为主导。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技术优势、行业地位、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能力,决定了产业发展和产品竞争力的兴衰成败,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二是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在生产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 、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等,指导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三是利益联结与共享。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和农户结成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提供劳务、土地托管、订立产销合同、入股经营等,各尽其职、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同担,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嵩县田湖镇积极围绕中药材产业进行招商,吸引北京中垦道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利用“龙头”企业推广中药材GAP标准化种植,承诺高于市场价5%的保护价收购,村集体和种植大户由中垦公司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全镇已发展丹参2.6万亩,带动13个村集体增收200万元以上,带动5600余户进行中药材种植。舞钢市围绕鸽产业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发展,发挥天成鸽业龙头效应,健全完善“特色产业+集体经济+代养代管+联户带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困难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全市1.8万多户农户发展肉鸽产业。

(四)无中生有嵌入模式

该模式是指一些能人因为某种机缘巧合从外地移植一种新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生产工艺,或者某个集体为发展经济、改变面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经济,填补了产业发展空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然后在本地扎根、生长,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甚至支柱产业。这种模式能够成功,集体的胆识、能人的见识发挥了关键作用。河阴石榴始于1986年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从突尼斯引入的6棵软籽石榴苗,经过十几年改良优选,最终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的石榴品种,2007年河阴石榴被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柘城县慈圣镇政府主导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品种,产业链条逐步贯通,“种、养、加、销”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镇存栏肉牛1.88万头,被国家农村农业部授予“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伊川县张进昌一个偶然的机会,决定引入瓜种植技术,目前伊川县瓜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已流转土地4000余亩亩净利润8000余元

二、提高认识,增强老区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自觉性

——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二者结合才能发展。我省许多老区村缺乏产业支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经商,为沿海发达地区创造了GDP和财政收入,户籍所在地却面貌依旧,了无生机。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批农民工下岗返乡,农民增收遇到瓶颈制约,必须适应劳动力回流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他们有活干、有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产业发展,农民群众的就业机会相应增多,利益联结越来越密切,能够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嵩县田湖镇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实施“四金叠加”,即“租金+薪金+管理金+奖金”,除土地租金、劳动工资外,农业工人还可以因独立完成某个管理单元的工作而得到管理金,超额完成任务的再得到一部分奖金,切实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

——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把老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省地域辽阔,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革命老区更是如此,如鲁山“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国典型的柞蚕主产区特别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旅游+”嵩县县深山区占95%、丘岭占4.5%、平川占0.5%,陆浑水库为国家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71.12%,发展旅游业、中药材、水产养殖、林下经济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省一些老区县不具备发展粮食作物的优势,客观上要求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老区劳动力资源优势。我省是人口大省,但还不是人口强省目前老区的产业发展,主要为对技术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基础产业,这些产业符合老区群众耕作习惯,对劳动者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要求不高,且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产业与基础设施互促共进。随着区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会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产业配套及相关设施的新建与完善形成产业倒逼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大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突出重点,着力推动老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老区特色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用地难、贷款难,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还比较低,部分干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发展特色产业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农村特色产业在农民经营性收入中占比不高,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还比较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粮食观”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农业观大粮食观发表许多重要论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食物来源供给,加快供给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发展起来了,可以有效增加牛羊肉、水产品、奶业等动物性食物供给,增加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供给,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食物替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营养化、健康化的食物需求,为稳定国际粮食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推进特色产业用地依法利用、综合利用

特色产业大部分属于设施农业,用地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新政,即永久基本农田严禁发展养殖项目和涉及破坏耕作层的种植项目占用一般耕地的养殖项目和涉及破坏耕作层的种植项目要落实“占补平衡”这条红线不得逾越。国家土地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兼顾特色产业用地需求,对多数特色产业项目影响不大,我们要广泛宣传,严格执行 二是落实省政府工作安排,3年内为全省每个行政村统筹安排100亩左右相对集中的耕地,宜菜则菜、宜瓜则瓜、宜菌则菌。三是因地制宜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种植模式。潢川县“稻虾共养”面积达27.3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临颍县麦椒套种面积40万亩,粮食产量基本不受影响,辣椒亩均纯收入8000元,而且节水、节肥,降低农药使用量。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破解“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特色产业周期长、风险高、见效慢,对投资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懂经营、会管理,又要有情怀、有实力,坚持长期主义。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动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引导企业发展以控肥、控药、控水、控膜为核心的绿色农业,推广使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积极争取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以高品质产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二是促进龙头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坚持工业理念,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向优势区域、中心镇(乡)和物流节点、重点专业村等聚集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精准定位目标消费人群,将品牌建设与本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引导市场主体创建、使用和维护区域公共品牌,强化品牌辨识度,利用短视频、电视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讲好品牌故事,扩大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创造独特的品牌价值四是强化资金保障。要有序推进工商资本下乡,补短板、强弱项,培育一批特色加工型、商贸流通型、科技服务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金融创新,积极发展科技贷、绿色贷、信用贷以及各种各样的特色产业贷(如桐柏县的兰花专项贷、鲁山县的“香菇贷”“酥梨贷”等),支持龙头企业为其带动的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

(四)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 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反租倒包、“订单+分红+保险”、产业化联合体、劳务协作、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农户(村集体)入股经营、担保型联结、“市场式”联结、“托管式”联结等多种模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确保农户多渠道增收。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强化契约意识,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创建一批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破解小农户履约意识和能力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利益保护不足两个方面的问题,推动农户持续获益。

(五)强化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鼓励企业获得认证认可,确保生产经营过程持续合规,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严把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严格执行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和使用规定,严禁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严格落实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严把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建立覆盖基地储藏、物流配送、市场批发、销售终端全链条的冷链配送系统,严格执行全过程温控标准和规范,落实食品运输在途责任,防止食物脱冷变质。加强生产经营过程控制,对生产经营条件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要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应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及时报告属地监管部门。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挥保险的他律作用和风险分担机制。

(六)把握政策导向,进一步拓展特色产业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央在农业发展政策上有两个带有改革性和导向性的重大举措,我们要认真领会,勇于实践创新。一是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建立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消除农业发展藩篱,进一步搞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生产要素流动,促进资本流动和商品流通。

最后,我再强调一点。我们要急老区人民之所急,帮老区人民之所需,把忙帮到老区人民心坎上,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项目,还是发展文旅产业、特色加工业,都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实现市场需求、政府引导、群众实践的有机统一,助推老区奔向“两个更好”的伟大目标。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新县融媒 曾亚芳 摄)

(责任编辑:张羽洁)


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