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汝州革命老区峥嵘岁月,看今朝英雄热土锦绣新篇
汝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25年9月)
80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皮徐支队创建以大峪店为中心的临汝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县政府,放手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伪、顽浴血奋战,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为整个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大峪店的红旗永远飘扬
1944年,全国抗日战争到了战略反攻阶段。日军为了挽救太平洋战争的危局、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集中5万余人的兵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40万军队溃不成军,弃城而逃,短短一个多月,河南38座县城先后沦陷。
1944年5月3日,日军坦克第六旅第十七联队,在飞机的掩护下,由郏县出发攻陷临汝县城。日军占领临汝县城后,勾结地方伪、顽势力,先后在临汝镇的冯店和鳌头山、蟒川镇的黑龙庙、陵头的段子铺、米庙镇的一五张村等一些集镇、交通要道设立据点,肆意烧杀奸淫,抢夺民财,犯下滔天罪行。
当年9月,在中共中央开辟河南、控制中原的战略部署下,八路军第一批南下部队两个团,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简称皮徐支队)进驻临汝县大峪西部山区。1944年11月,临汝县抗日县政府在大峪店马鞍驼的一个土窑内成立。
抗日县政府成立后,首先颁布了《临汝县抗日政府施政纲领》和《临汝县抗日政府训令》,号召各阶级、各阶层,不分穷富、不分党派、不分男女老幼,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教育和发动群众不向日、伪兑粮、兑款、出人、出物;建立村级抗日政权;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如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发动群众捐献鞋袜、布匹,支援部队。县政府还协助支队在路泉村建立起一个拥有35间房屋,20多名医务及保卫人员组成的“八路军路泉战地医院”。在鏊子坪村建立了保证军需的“八路军供给处”,设立缝纫、染坊、修理三个作业组,为部队制作被服、修理枪械。
1945年3月中旬,河南军区司令部移驻大峪店地区。王树声、戴季英等同志移驻大峪店附近的王沟、大谷泉、孔窑3个村内,在这里指挥皮定均、徐子荣、韩钧、刘聚奎、陈先瑞、张才千、刘昌毅等领导的六个支队的抗日斗争,大峪一度成为豫西地区的抗日指挥中心。
从1944年10月至1945年9月,临汝县抗日县政府领导根据地人民同八路军并肩作战30余次,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同时,县抗日政府为建立、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在大峪店地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倒地运动,以及减租减息,实行合理分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峪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英雄人物,秦广善,董逢甲、吕九、何社、张全成、马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抗日女英雄马英是米庙镇枣树庙村的一位参加革命的贫苦农民。1945年7月,日伪军2000多人疯狂向根据地进犯。已经脱离险境的马英突然想起家里还有一份为八路军筹粮的账单没有带出。这份账单如果落入敌手,筹粮群众就会遭到敌人“为八路办事杀他全家”的残酷报复。为保护乡亲,马英毅然返回家中销毁账单,不幸被捕,为革命事业献出年仅26岁的生命。
皮徐支队、抗日县政府在共同斗争与共同生活中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拥护人民政府,热爱人民子弟兵。他们说:“共产党、八路军是咱穷人的大恩人。”“只有跟着共产党,消灭日本鬼子,人民才能把家当。”在多次战斗中,大峪店的人民群众,参军参战,送粮、送草、抬担架、救伤员,积极支援前线,因而战胜了各种困难,保证了武装斗争的胜利,使临汝抗日根据地的鲜艳红旗高高飘扬。
二、三十载老区建设成绩斐然
我市有大峪镇、蟒川镇等7个老区乡镇(街道),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27%。多年来,老区经济暨社会发展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厚爱和扶持。“十四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平顶山市相继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实施意见、实施方案,《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这些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从组织、制度、财力、政策等全面的倾斜扶持,助推革命老区“两个更好”目标的实现。
为了促进老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协助党委、政府帮助老区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1994年12月汝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应运而生。三十多年来,市老促会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老区脱贫攻坚、两个文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一)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老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三十年来,汝州市委、市政府从精神引领经济发展的高度,坚持挖掘、建设、弘扬以抗战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汝州市掀起红色文化的建设、宣传高潮。汝州市成立红色场馆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由老促会承担。2021年至今,新建或提升改造马英事迹馆、刘波涛事迹馆和汝州市红色文化产业园、桃花谷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旧址等7个大(中)型红色场馆及红墙(碑)。这些场馆大多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区精神教育基地,已经在党员群众中发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作用,也为青少年学生开展校外红色研学活动提供场所。汝州市曲剧团以抗日女英雄马英的事迹创作的红色原创大型现代曲剧《马英》,在汝州市各老区乡村巡回演出,深受老区人民的欢迎。
现在,不少青少年不知道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吃水忘了打井人。我们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缺失。为此,汝州市决定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活动。市老促会全程参与,从方案制定到过程督导,事无巨细,力求实效。截至年底,我市中小学校共组织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活动236场,其中到红色场馆研学189场,参加研学师生7500余人,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5000余篇;进校园举办红色故事宣讲报告会47场,参与师生23500余人。24名全市教育系统的思政课教师经过培训,被吸纳进汝州市红色宣讲员队伍。初步从学生中培养了2200名“小小红色宣讲员”。涌现出纸坊镇韩楼小学校长李红恩,汝州市红色宣讲员、枣树庙村村民赵红等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2025年汝州市全面铺开“红色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的“四进”活动,让红色文化宣讲达到家喻户晓。
(二)继承先烈遗志,回报老区,加快老区经济发展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恶劣的地理条件,造成当地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群众生活仍然困难。进入新世纪,汝州市党委、政府用好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把人、财、物、政策向老区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老区经济发展,谱写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壮丽篇章。
决战魏马线工程就是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2002年,大峪镇党委、政府利用省市加快公路建设的机遇,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打地铺、睡窝棚,啃干馍,喝凉水”,书记、镇长带头在工地吃住65天,为了工程进度,不讲任何条件,自筹资金130余万元,投工65万个,爆破10余万炮,在大峪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仅有2万余人口的贫困小镇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宽11米、长34公里的县乡二级公路的路基,打开了山门。魏马线工程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义务奉献”三种精神,被誉为“大峪精神”,当时响彻省内外。
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山里的柿子、核桃、花椒等干鲜果运出去,有客商前来投资开采硅石、铝矾土等矿产资源,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游客纷至沓来。从扶贫攻坚到全面脱贫,再到乡村振兴,大峪发生了巨大变化。省道、县乡道、村村通、高速公路,大峪的道路交通由30年前的“进不来,出不去”变得四通八达。生态环境改变了,山绿了、树多了,从过去多半是荒山秃岭,到现在树木覆盖率80%以上全市第一。村部、学校成了当地最好的建筑,彻底改变了村里办公无阵地,学生上学没教室的局面。农民家的住房由过去的土窑洞、土坯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楼房和平房。汽车普遍进入了百姓家,天然气、液化气结束了柴草做饭的年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变了。一个产业突出、生态良好、乡村文明、人民美满幸福的新大峪正迎面走来。
除了大峪,整个老区面貌呈现新气象。汝瓷小镇、硕平花海、科技中专落户,蟒川镇走出以汝瓷文化产业为龙头、特色产业为基础、全域旅游为主导的多业态产业格局的发展之路。焦村镇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北蜂南桑中间果”的产业架构。米庙镇发展城郊经济,被誉为“田园米庙、武术之乡”。
三、老区的明天更美好
一系列成就令人鼓舞,但与延安、井冈山等全国先进革命老区相比,汝州老区的发展仍有进步空间。这既是挑战,更是汝州老促会接续奋斗的动力。汝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谋划汝州老区的发展目标。在《汝州市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35年,革命老区与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形成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局面。”
目标定,人心聚。大峪镇全面实施“生态靓镇、特色兴镇、文旅强镇”战略,发力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和红色研学、汝瓷研学,云堡妙境民宿度假区+同丰抗日县政府旧址+弘宝汝瓷文化园已成为我市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米庙镇关爱留守老人,建立“爱心大食堂”。蟒川镇的“两长一兵”、网格化矛盾化解机制,为老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了有益探索。杨楼镇修缮红色文化场馆,完善场馆内涵,弘扬革命文化。
汝州市老促会发挥“四个职能作用”,协助市委、市政府,为老区继续努力干一些好事实事。经过两年努力,由老促会引进的汝州市科技中专在校生规模已达700人,年底招生规模有望突破1300人,每年开办两个爱心企业“助学班”,给老区家庭困难孩子提供免费学得一技之长的机会,为老区培养大量实用人才。与科技中专、乡镇(街道)老促会、老区种养殖大户合作,建立老区农特产品直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解决老区群众“会种不会卖”的问题。继续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四进”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普法“四下乡”活动,让老区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历史节点,回望汝州人民抗战历程,无数慷慨赴死的先烈坚守“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信仰,临汝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都彰显着汝州老区人民的付出和贡献,成为铸就伟大抗战精神的一个历史拼图。
九月的汝州,蓝天白云,汝河水泛着碎银般的光,谷穗在箕山脚下铺展成一片金黄。走进新时代,汝州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的各条战线上,活跃着大批一心为民的镇村干部、老区创业典型。他们带着习总书记“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和勤劳朴实的老区群众一道,为革命老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开创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