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西华县老促会
西华县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以园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聚焦特色产业建园区、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先后创建1个省级、7个市级、1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以逍遥镇为核心的胡辣汤,以黄桥乡、迟营镇为核心的大桃,以西夏镇、黄桥乡等为核心的小果型西瓜,以艾岗乡、奉母镇为核心的小辣椒,以东王营乡、红花镇为核心的食用菌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就业增收的“动力源”。
一、主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逍遥胡辣汤。逍遥胡辣汤产业是西华县富民产业和特色品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胡辣汤产业发展,编制胡辣汤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九个一批”工程,大力发展胡辣汤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外出经营胡辣汤为主的劳务经济,逍遥胡辣汤先后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和“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胡辣汤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西华县已建成集“学员培训、加盟开店、食材加工、电商物流”于一体的胡辣汤产业园13个,累计培训学员3.2万名,发展胡辣汤店2.1万家(其中品牌店21家、加盟店1126家),培育汤料生产企业26家(注册商标97个、专利技术20多项),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达30万人,年产值40亿元,已形成从胡辣汤熬制、汤料加工到学员培训、文旅研学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种植养殖、酱油香醋、粉条加工、纸箱包装、餐饮服务、文旅文创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大桃。黄桥乡“万亩桃园”以大桃种植为基础、以大桃文化为核心、以休闲农旅为纽带,通过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黄桥蜜桃系列优质品种79个,带动周边9个行政村、3600多户群众种植桃树2.1万亩,使“万亩桃园”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集中连片大桃种植基地。桃农收益也从一般品种的每亩6000元,向优质品种的每亩2万元迈进。黄桥乡裴庄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田园”“森林乡村”等。同时,依据桃花美景,连续举办了21届桃花节,每年吸引游客百万人以上,拉动了住宿、餐饮、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从种桃、卖桃到赏花、卖景,再到喝桃花酒、住桃家院、看桃缘戏,实现了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发展桃产业的华丽嬗变。
(三)小果型西瓜。以西夏镇、黄桥乡、迟营镇和田口乡为中心,成功创建市级小果型西瓜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6个2000亩设施大棚小果型西瓜连片种植示范核心区;同时,引进山东大型科技育苗公司舒丹农业有限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建成10个国内一流的育苗日光温室,年可供应西瓜种苗1200万株以上。目前,已培育西华县会磊种植专业合作社、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迟营百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婷甜家庭农场等小西瓜规模生产新型经营主体60余个,形成“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小果型西瓜产业联合体。2023年,仅黄桥乡后石羊村250余户村民种植的610座大棚小果型西瓜,群众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目前,全县种植小果型西瓜设施大棚3.2万亩,年产值近8亿元,被评为全国优质小果型西瓜种植基地。
(四)小辣椒。西华县小辣椒种植以艾岗乡、奉母镇、红花镇等乡镇为主,特别是艾岗乡土壤松软肥沃,有20多年的辣椒种植历史,是小辣椒种植的“特色乡”和“示范乡”,也是全国辣椒种植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全乡小辣椒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草莓椒种植面积 8000 多亩,小辣椒亩均收益 6000 多元、草莓椒亩均收益约8000元,仅辣椒种植一项年产值 2.4 亿元。此外,还激活了辣椒烘干、加工、冷储、包装等行业,让当地辣椒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后将艾岗辣椒种植模式在全县推广,以艾岗乡和奉母镇、红花集镇为重点,形成辣椒种植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局面,产业链条十分完整,成为规模体量较大的产业集群,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年产值13亿元,形成了“小辣椒大产业”的发展格局,辣椒种植成为西华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五)食用菌。河南省卫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华县绿富惠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西华县食用菌种植的“领头雁”。卫奇农牧以东王营乡为中心建立食用菌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进行食用菌菌种选育、技术推广、回购及精深加工等,年产基于长棒工艺技术的香菇、木耳、银耳类标准化菌包1500万只,食用菌调味酱料2000万瓶,年产值3.5亿元,安置就业2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000 余人。同时,在食用菌生产中,消化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棉籽壳、玉米芯、麸皮、木屑等原料,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就地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西华县绿富惠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六个统一”模式(统一提供菌种、统一培训技术、统一指导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品质、统一回收销售),帮助农民实现产销无忧。自2012年成立以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户500余户增收就业,2023年实现可分配盈余118.6万元,成员人均增收3580元。合作社致力于推动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合作社有4名员工通过河南省首批新型农民职称评审,其中1人荣获高级农艺师职称,3人获得农艺师职称,进一步提升了技术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创新,合作社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典范。目前,西华县共有1200余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平均年产鲜菇2.4万吨,年产值2.5亿元。
二、目前存在问题
(一)部分特色农业规模偏小。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要在农业特色效益上做文章,更要在规模效益上下功夫。比如奉母的红薯,红薯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小杂粮,又可加工淀粉、粉条,效益好前景广阔,本应扩大规模效益,但目前奉母红薯仍在奉母种植,规模相对较小。比如,田口滩上村的羊肚菌,是用棉壳、玉米芯等废料培育而成,一公斤卖到几十元,但是全县推广种植羊肚菌的村户还不够多。
(二)部分优质农产品知名度不高。有些特色农业产品本来品质很好,但因种种原因,“墙里开花墙里红”。比如,小吊瓜,虽然种植量不小,但宣传不多、市场不大,外界缺乏了解认可;销售也大多靠在本地“叫卖”销售,还没有打通国内、国际市场,价格偏低、销路不广,影响了产品效益。
(三)农业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发展特色农业比如食用菌类,在扩大生产、改进技术、提高效益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制约了其发展潜力。
(四)农业专业化人才短缺。发展特色农业技术含量高,在发展经营中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比如小果型西瓜从育苗到种植管理、到销售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引领、组织、参与,才能日益壮大。
(五)特色农业发展风险较大。发展特色农业投资较多、风险较大,而现有的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完善,经营主体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在规模上下功夫。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优中选优,对“名优精”品牌整体推进,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度,相邻乡镇连片开发种植经营,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集群效益。
(二)提高产品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名优精”品牌,以提高知名度。同时,大力推广“西华田园”公共品牌,积极融入“豫农优品”品牌战略,并利用电商、物流、快递、网络等,广开现代化的销售渠道,把“名优精”品牌销售到国内外,最大限度地增加群众收入。
(三)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尽可能帮助企业融资,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组织乡镇、村积极帮助农户解决困难和问题,引导农户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训。利用西华县与省农科院“院县合作”平台,引导各乡镇办根据自己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培训技术人才,使其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相关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以适应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
(五)强化风险管控。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探索为特色农业购买农业保险,引导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采取农业保险措施,让农民放心大胆地去发展特色农业。今年5月9日,西华大鹏禽业和中原农险签订了全国首个“无抗鸡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既为消费者筑牢“无抗生素残留”的安全防线,又为养殖企业撑起风险防护伞。
(责任编辑:张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