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老区发展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摘要:近年来,新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红色资源,做好“红”字文章,持续加快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以红色为引领的文化旅游已发展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全面落地见效提供了有益经验。2023年,新县共接待游客1377.6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2.88亿元,对GDP贡献率达19.8%。
背 景
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红色历史厚重,现有365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地,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有6处革命旧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新县考察调研时对新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5年来,新县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稳步推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向“‘两个更好’首提地、红色旅游排头兵”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出彩、出圈、出新”。
做 法
一、扮靓一座城,叫响红色首府城市IP品牌。突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城市IP品牌,创新体制机制,集中资源要素,全力打造建设。一是高标准规划。编制《新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一核三带四组团”架构,“一核”即以创建5A首府景区为核心;“三带”即乡村民俗风情带、革命文物展示带、英雄人物瞻仰带;“四组团”即英雄精神传承组团、遗址活化示范组团、生态艺术先锋组团、古村艺术精品组团。二是全要素聚合。成立县委书记挂帅的红色旅游委,整合鄂豫皖苏区革命旧址群、烈士陵园、博物馆等资源,组建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管委会,成立交旅文创指挥部,构建以红色旅游委为主导,首府旧址管委会、交旅文创指挥部、文广旅体局、文物事务中心各司其职的“一统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机制。三是多元化投建。以首府景区创5A为契机,坚持政府筹资、部门争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多轮驱动”,先后投入资金14亿元,实施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首府革命博物馆、首府烈士陵园三个景区改造提升工程,恢复首府街区古风古貌,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文旅消费聚集区。
二、突出一座山,打造大别山精神高地。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一是建强红色阵地。实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项目,建成大别山红旗不倒核心地景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纪念园,修复了一批红色主题场馆和将军故居,建成红色场馆17个。二是挖掘精神内涵。建成大别山革命史资源库,开展革命后代、烈士家属“口述历史”抢救工程,完成170万字调访资料整理,举办各类宣讲活动200多场次,深度挖掘、系统研究大别山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三是丰富传播载体。组建“红城文艺轻骑兵”队伍,开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大家谈”活动、“红色故事大家讲”栏目,培育“闪闪红星•小小讲解员”1620名,开展“小小讲解员进景区”活动800余场次。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第七届全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
三、打造一条链,突出红色旅游业态融合。主动适应文旅消费市场,推动红色资源与其他特色资源有机融合,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一是研旅融合。建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小学研学实践营地,注册“大别红营”研学区域品牌,免费供全县28家红色培训机构、25处红色营地(基地)使用,开发红色旅游研学试点项目《“大别红营”的一天》,入选文旅部重点推荐研学教程。二是农旅融合。将红色文化植入农事体验、田园观光、赏花摄影等多元业态,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1处。三是体旅融合。建成全省首条500公里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引进大别山露营公园、武占岭漂流度假区等融合型项目,成功举办“鄂豫皖苏区体育协作区篮球赛”“全国革命老区羽毛球邀请赛”等区域性和国家级红色主题赛事。四是茶旅融合。依托“两茶”资源,建成油茶产业园3处、油茶博物馆2个、茶景观小品23个、茶生态廊道26公里,打造3条茶旅游专线,开展“茶文化十旅游”营销策略,加大茶文化的发掘、茶链条的延伸。五是交旅融合。实施“1235”交旅融合示范工程,将县城区作为核心轴,精心打造“大别山(新县)1号旅游公路”,建设两座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开发“红色传承”“生态康养”“大别原乡”三条精品线路,建成S205旅游环线。
四、服务一家亲,营造近悦远来旅游环境。立足游客需求,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强化旅游服务保障。一是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实施“景区质量提升”行动,配套建设一批旅 游驿站、观景平台、旅游厕所等设施,提升全域服务品质。开展“清新”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市场乱象,查处违法行为。二是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出台《关于实施文化振兴十大行动的意见》《关于促进新县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县加快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每年设立1000万元奖励扶持资金,推动资金、政策、人才各类要素向红色文旅产业聚集。三是加强优质产品供给。成功举办系列惠民文化活动、旅游宣传活动,创排《梦回西河》《印象丁李湾》《山茶花开》等实景演艺剧目,观众累计达58.6万人次,“新县文旅”相关话题阅读量超4.5亿次。
成 效
一是唤醒了沉睡财富。将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等多项乡村重点工作协同推进,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202个,把财政项目资金、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折股量算,推行“点状供地”项目对接服务模式和“篱笆经济”农企合作模式,发展旅游特色种养殖、精品民宿、劳务托管、培训教学、古村落运营等产业项目,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3年,全县累计盘活乡村闲置宅基地1497亩,吸纳社会资本投融资近6亿元,新发展村级集体产业项目53个。
二是改善了基础条件。通过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旅游资源、设施、服务等要素的配置和整合,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构建了全域覆盖的旅游交通体系,获批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建成旅游公厕756座,被评为全省厕所革命先进单位。完成旅游集散咨询体系提质工程,建成旅游驿站35处、咨询中心24个、生态停车场130余处,实现重点景区免费WIFI、5G基站、语音讲解全覆盖。建成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完善“一码游新县”APP,为游客提供集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一站式服务,形成“处处是风景、路路是景廊、村村能服务”全域红色旅游格局。
三是推进了乡村振兴。实现了红色旅游与乡村“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对接,促进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及康养游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了“赏花经济、赛事经济、露营经济、夜游经济”空间,带动了民宿经济、餐饮经济等大繁荣、大发展,擦亮了“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品牌,初步实现乡乡有景点、村村有收入、户户有产业。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1处,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10个、省级34个、市级40个。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全国文明旅游百城联盟”的县区。
四是带动了全域发展。通过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让农民稳定获得销售现金、就业薪金、入股股金、资产租金四重收益,实现山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至2023年底,全县累计培育精品农家乐800余家、精品民宿38个、特色产业园30个、特色加工业企业68家、回归人才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9个,开发农副产品、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艺等伴手礼系列产品340多种,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网点90个,电商线上交易额连续2年突破10亿元,催热了“后备箱”经济,叫响了“大别山北纬31°”“汉潢八品”“六味陈香”“大塆印象”“银杏树下”等土特产品牌,85%的脱贫户在旅游各环节受益,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专家点评:新县是著名的将军县,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留下了丰厚的红色资源;同时新县也是河南省人均森林面积靠前的县。新县县委、县政府自觉把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叫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品牌,打造大别山精神高地,建设红色文化产业链,营造近悦远来旅游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全域旅游发展,并以旅游业带动了多种业态发展,较好地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6日在新县考察调研时提出的“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的指示,走出了偏远山区以红色为引领的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可行之路。
点评人签字:白廷斌 研究员 中共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巡视员 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
2024年9月20日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