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彩烈士传略
唐河县老促会郑淼

(周邦彩红色文化广场 郑淼 摄)
周邦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于1924年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在北伐战争中,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为保卫广东和东征闽浙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昌起义时,他任二十军第三师军官教导团参谋长,在转战赣粤的多次战斗中,他率部英勇作战,屡立战功。1928年7月,周邦彩在汝南县领导农民起义时不幸牺牲,年仅26岁。
周邦彩,字霞峰,唐河县桐寨铺镇北周庄人,1902年5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周公田,在家乡私塾读过5年书,为人精明能干,又善于经营土地,使周家一度成为该村比较殷实的人家。母亲善良持家,经常教育子女们要知书识礼,长大做正直的人,走正道,并言传身教,影响他们。
周邦彩8岁时,父母就送他到本村私塾读书,他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受到师生的赞扬,也深得父母的厚爱,父母决心把他培养成才。1915年,周邦彩以优异成绩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在高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各门功课,学业功课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他与同学们谈古论今,探究学理。由于他思想进步,知识面广,成绩优异,深受同学们的敬重。
1917年春,周邦彩的家庭突遭横祸,他的父亲被土匪杀害,母亲因丈夫被杀害,伤心忧愁,染病而去世。周邦彩兄妹成了孤儿,十分可怜。这时,邦彩的姑母见娘家遭此横祸,失去兄嫂,3个孤儿,无人照管,伤心至极。侄儿侄女们的可怜痛苦,牵动着姑妈的心,面对此情此景,她毅然决定,离开丈夫,回到娘家主持家务,扶养侄儿侄女,并供应邦彩继续求学读书。家庭的不幸,姑妈大义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灵,他把不幸埋在心头,把姑妈的大义爱心记在心中,下决心发奋努力学习,以后报答姑妈的抚养之恩。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其势如暴风骤雨,爱国青年的反帝爱国行动,很快波及全国,周邦彩获悉后由衷的高兴。他和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同学们一道,支持声援北京爱国青年的反帝爱国运动,并参加了“学生爱国团”,在城乡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反对北洋政府卖国投降的“二十一条”和抵制日货的行动。

(文庙大成殿——沘源县学生爱国团成立地)
周邦彩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思想逐渐进步,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刻。同年秋,他高等小学毕业,顺利考入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河南当时的顶尖学校,群英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学术研究气氛深厚,进步思想也十分活跃。在这里的学习生活使周邦彩视野大开,他不但汲取着广博的知识,而且广泛地接触到了社会。他读到了一些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并参加了校内外的各种社会行动。他的思想发生了飞跃,开始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视野逐渐扩大,使他萌生了革命的思想。他擅长作文,在校刊上时常发表政论文章,见解新颖,笔峰尖锐,敢于揭露社会阴暗,抨击时弊,见解新锐,被师生们称为敢于直言,善于新说的新思想“才子”!
1924年夏,周邦彩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毕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不久,他按照父母的遗愿和姑妈的安排和一个农村姑娘成亲。妻子虽然没有文化,却聪明贤惠,端庄秀丽,深得邦彩的喜爱,两个人的情感融洽深挚,情意绵绵。
婚后不久,周邦彩就告别了新婚妻子,妻子情意难舍,但她了解丈夫满腹学问,是个有远大理想的青年,支持丈夫外出求学。周邦彩到南京的东南大学深造。入学后,适逢在上海大学执教的恽代英到南京传播马克思主义,周邦彩有幸赶上听他发表的演讲,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与鼓舞,从此,他确立了献身革命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他决心改变志向,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12月,他毅然离开东南大学,乘火车到上海,又转坐轮船前往广州。周邦彩面对浩瀚的大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热血沸腾。到广州后,他直奔长堤天字码头附近的黄埔军校办事处报名,经考试被录取。经过半年严格的军事训练,他转为第三期步兵队学员。之后,在教员的执教和辅导下,他勤奋学习,刻苦功读《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筑城学》《战役指挥学》等军事理论,并深入钻研《社会主义》《政治学》《农民运动》等政治学理论课程,使军政素质迅速提高,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政人才。
1925年2月,党组织为加强党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和组织领导,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在教职员及学员中组成了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周邦彩秘密参加了这个组织,并积极为“青军会”主办的《中国军人》《青年军人》《兵友必读》等刊物撰稿,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种种罪行,号召广大士兵联合起来,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完成国民革命为己任。不久,周邦彩由“青军会”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周逸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黄埔军校以蒋介石、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为了排斥和打击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指示其亲信、爪牙王柏龄、缪斌等人,纠集反动军人、反共分子,在黄埔军校组织反动团体“孙文主义学会”,同“青军会”相对抗。“青军会”成立“血花剧社”宣传革命,而“孙文主义学会”则成立“青白花社”与其分庭抗礼,双方势不两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和周逸群的委派,周邦彩打入右派的文艺团体“青白花社”,很快以才智出众,笔锋犀利而受到重用,担任了“青白花社”的总编辑。周邦彩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各种有利条件,随时将“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动分子制造摩擦、寻衅闹事、背离革命的三大政策、诬陷共产党和“青军会”的阴谋活动等报告给共产党组织,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使命,受到周恩来的器重。
在黄埔军校,周邦彩还积极组织并亲自参加了揭露国民党右派郑振宇的反动行径的活动。郑振宇是河南省开封第二中学校长,他一贯对学生实行封建管教,还作出种种规定,限制学生们的革命活动。后来他伪装革命,加入了国民党,但却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暗地里同“西山会议派”勾勾搭搭。1926年6月,郑振宇又窜到广州,和“孙文主义学会”的头目们打得火热。按照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布置,周邦彩等人邀集了在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政治干校的四百多名河南籍学员,在中山大学礼堂召开了一次“欢迎”郑振宇的会议。各校代表争先发言,将他动辄开除学生,压制学生运动,并在来广州之前曾去南京和“西山会议派”的两个首要人物秘密接触的丑行揭露出来。学员们群情激奋,高声喊打,搞得郑振宇丑态百出,狼狈不堪,不得不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改过。第二天他就灰溜溜地离开了广州。
1925年8月,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在广州发动叛乱,阴谋颠覆广东革命政府。周邦彩随军校第三期入伍参加平叛,由黄埔乘木船到顺德,向石碑进击。当船快靠岸时,随着指挥员的冲击命令,周邦彩和战友们立即跳入齐腰深的河水,冲向北岸。上岸后,他和队员们冒着弹雨,端着刺刀喊杀着向叛军进攻。经过连续激烈的拼杀,终于击溃了敌人平定了叛乱。同年10月,周邦彩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在黄埔军校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直接指挥下,全歼陈炯明叛军,收复了东江,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1926年7月初,广东国民政府决定举行北伐战争。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周邦彩所在的第一军第三师作为东路军主力留守粤东,绥靖后方。10月初,福建之敌周荫人乘广东大举北伐之机,三路出兵攻粤,东路军决定入闽作战,开辟福建战场。10月10日,第三师在福建永定城外与闽军交战。次日,攻占永定,守敌投降。10月中旬,直系军阀孙传芳部驻闽,因部队内部分化,敌第三师旅长曹万顺、杜起云前线倒戈,所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经周恩来推荐,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寅达宣布,由周邦彩担任第十七军第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周邦彩按照上级的指示,并征得师长杜起云的同意,在军队内建立政治工作机构,选配政工人员,成立士兵委员会。大力开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发展党、团员。他还经常深入到部队中作形势报告,宣传北伐的任务及政治主张,鼓舞官兵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此间,福建敌军主力张毅的第一师进犯粤东 ,与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激战于饶平,周邦彩亲率前卫部队向敌军猛攻,在其它部队的配合下,终于打退了张毅部。北伐军乘胜前进,迅速占领了漳州、泉州、福州,并与起义的福建海军水陆夹击,全歼张毅部。
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时候,蒋介石和江精卫却先后背叛了革命,对共产党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使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牺牲在反革命的枪口之下,一时间,全国各地乌云笼罩,血雨腥风,陷入一片白色恐怖。
眼见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胜利逐步转向失败,周邦彩的心情异常沉重。当时,十七军第二师驻防杭州。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他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秘密通知军队中的共产党员迅速分散、隐蔽,自己则经上海、广东等地转移到驻防于武汉、黄岗、鄂城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工作。该军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掌握的部队,其第三师由黄埔军校和农讲所的学生,两湖农运干部和大批工农革命分子为骨干组成的,军政治部主任周逸群任师长。经周逸群提议,贺龙军长任命周邦彩担任第三师军官教导团参谋长,兼该团中共支部书记,负责全团的思想政治工作。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使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了枪杆子的重要性,决心以武装的革命去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根据中共中央在南昌发动起义的决定,第二十军以“东征讨蒋”的名义,经黄石、九江等地,于7月27日开进南昌。军官教导团奉命驻扎在城东区的新营房内。
为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周邦彩和团长侯镜如抓紧部队的日常训练,坚持每天“三操三讲”,举行夜间紧急集合演习。周邦彩还亲自到各个连队做宣传鼓动工作,号召官兵们要在革命的紧要时刻,站在工农革命群众一边,跟共产党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同叛变革命的反动派作坚决斗争,用我们手中的武器砸碎旧世界,为建立新世界而奋斗。
7月30日下午,贺龙军长在军部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宣布了起义计划,布置了任务。会后,侯镜如和周邦彩将全团移驻大校场营房,任务是消灭朱培德的嫡系第七十九团。为了掌握敌人的兵力配置和武器装备情况,侯镜如和周邦彩带着四个总队长前去“拜会”七十九团团长朱胡子,并由朱配同在营房内外参观了一遍。当晚9点多钟,侯镜如、周邦彩召集大队长以上的干部,传达了上级关于起义的命令,给各总队分配了主攻任务。周邦彩还强调指出:各部队必须按计划提前隐蔽迎敌,攻其不备,待攻击信号发起后,要以闪电般的迅猛攻势直取敌营,不给敌人以还手机会,打他个措手不及。
一切布置就绪后,夜已经很深了。此刻,整个南昌城呈现着激战前的沉寂。周邦彩来到营房外,心里充满了激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凝望满天繁星,他想起几个月来,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的公开背叛革命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的罪恶,使党的力量受到极大摧残,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残遭失败,心中充满了仇恨。面对即将向反动势力打响的枪声,他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向蒋介石、汪精卫讨还血债,为牺牲的共产党人复仇。他急盼着起义时刻的到来,进攻的号角吹响,他将率领部队奋勇杀敌。
8月1日凌晨2时,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升空,全南昌城枪声炸响。周邦彩、侯镜如指挥部队立即发起攻击,各总队从四面冲进敌七十九团营房,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敌军在睡梦中被炸醒,还没来得及反映,很多士兵还未爬出被窝就举手当了俘虏。不到一个钟头,战斗就取得了胜利。周邦彩立即派人向军部报告:“任务完成,全歼了敌七十九团。”
南昌起义的枪声,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蒋、汪慌忙调集重兵向南昌进攻。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起义军于8月3日至5日先后撤离南昌城,沿抚河南征。途中,敌人前堵后追,起义军物资供应得不到保障,常常是忍饥挨饿行军打仗。周邦彩以身作则,顶着骄阳,赤脚行军,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沿途宣传群众,筹集军粮,鼓舞部队士气。为鼓舞战士们的斗争勇气,激励战斗精神,使指战员明白起义的任务、目的和意义,在行军宿营之时还多次请周恩来、恽代英、郭亮等党的领导人到教导团作报告。
8月19日,起义军占领瑞金。国民党南路军总指挥钱大钧部十个团集结于会昌一带,企图堵截起义军。为扫清南进的障碍,指挥部决定全军于24日早上发起总攻击,一定要打垮阻挡之敌,占领会昌。二十军第三师在朱德的统一指挥下,首先向会昌东北之敌展开猛攻。敌军依靠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当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团长侯镜如中弹负伤,周邦彩担负全团的指挥重任,同敌人拼杀。他率领第一总队在火力掩护下,夺取了一个制高点,并顶住了敌人的反扑。午后,起义军全线反击。周邦彩指挥教导团战士们不顾饥饿和疲劳,向敌人勇猛冲杀,敌军被起义军穷追猛打,吓破了胆,全线溃败,渡河逃窜。下午4时,起义军占领了会昌城。一心想立奇功的钱大钧,以损兵折将数千人,以失败而告终。战斗结束后,第三师教导团受到总指挥朱德的表扬。
会昌战役后,按照前委的决定,改变了原经寻邬出梅县的行军路线,绕道闽西,顺韩江而下,然后攻占了广东的潮州和汕头。第三师奉命在此驻守。不久,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攻潮、汕。这时,防守潮州的只有周邦彩率领的第三师军官教导团一个总队和六团的一部分。9月30日上午10时,敌人开始向潮州城北韩江边起义守卫的山头阵地猛攻。在炮火的掩护下,组成“敢死队”嚎叫着上冲。周邦彩指挥大家沉着应战,待敌人进入有效射程时,一声令下,各种武器一齐开火,子弹象暴雨一样倾泻在敌人头上,打得那些张牙舞爪的“敢死队”连滚带爬往回窜。激烈的战斗一直打到午后,因敌我力量悬殊,阵地被敌人分割包围,加之伤亡过大,弹药不足,再坚持下去危险重重。于是,周邦彩带领剩下的同志撤离了阵地。这时,天下起毛毛细雨,部队趁雨雾冲出了包围,赶到城东韩江码头,会合城里撤下来的零散部队,渡过韩江,向澄海挺进。半夜时分到达澄海近郊时,发现汕头方向射出一簇簇的探照灯光,这表明汕头已被敌人占领,部队往何处去已是眼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周邦彩认为,应尽量摆脱敌人,保存起义力量是最好办法。他果断命令部队:“到三河坝去,找我们的二十五师去!”在周邦彩的率领下,这支四五百人的部队,回头向饶平前进,在饶平北的茂芝与从三河坝撤下来的朱德部汇合。至此,革命武装除开赴海陆丰的一部分外,仅剩下二千五百余人了。
10月7日,周邦彩参加了朱德在茂芝的全德学堂召开的干部会议。鉴于反革命军阀部队聚集于潮、汕和三河坝地区,随时有可能向起义军扑来的情况,会议决定,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甩开敌人重兵围剿,保存革命力量在生存条件下发展。会后,部队略事整顿,便向西北前进。周邦彩征得朱德同意,和刘希程离开部队,经厦门到上海,找到了党中央。根据党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精神,上级派他回河南,组织领导武装斗争。
1927年底,周邦彩途经武汉回到豫南从事革命活动。翌年初春,他以中央长江局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到汝南视察工作。他看到汝东地区敌人统治薄弱,群众基础较好,党组织已在数十个村庄建立,于是他建议迅速在这一带举行农民暴动,建立工农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以打通汝(南)、新(蔡)路线,开辟豫皖边革命根据地。经汝南县委请求上级党组织批准,周邦彩遂留汝南指挥暴动。
为了做好隐蔽工作,周邦彩住在城东大唐庄地下党员唐锷家(化名唐老大),天天敝衣粗食,同当地农民一起劳动,很快取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农民们找他谈心,他与农民交朋友,每到晚上,三五成群的农民都来找他。周邦彩就利用这些机会,向农民讲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闹革命的故事;讲农民受穷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讲地主豪绅为什么富?他们是靠剥削穷人才富起来的。群众只有团结起来,推翻地主豪绅的压迫和统治,才能过上好日子。这些道理,群众越听越想听,认为在理,越听心里越亮堂,阶级觉悟迅速提高,认识到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意义。周邦彩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斗争骨干,并秘密发展了一部分党员,建立了大唐庄党支部,周邦彩任支部书记。
1928年5月24日,周邦彩组织指挥了夜袭高平寺(现属平舆县)寨的战斗。高平寺位于汝南县东部,四周筑有围寨,易守难攻。恶霸地主王其藻在此建立了寨工局,自任局长,还拼凑了一支反动武装——寨工队,由外号叫“臭虫”的王中和任队长。他们据寨为王,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农民恨之入骨。周邦彩在大唐庄主持召开县委会议,决定拔掉这个反动据点,为民除害,并夺取枪支,武装自己。周邦彩提出要采取里应外合,以智取胜,速战速决的战术,拿下寨工局。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接着,县委对这次行动的时间、出入路线、集合地点、联络暗号等有关事项作了具体部署。
根据县委的周密安排,第二天,在高平寺一带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张金西,利用和王其藻的表亲关系提前进寨,作为内应。入夜后,周邦彩和汝南县委书记张玉衡,分别率领由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暴动队伍向高平寺进发。午夜十分,在寨外会合后,周邦彩带领队员们涉水越寨,翻过寨墙,迅速接近寨工队的住所。他吩咐手持短枪的队员李达在外站岗,监视北门瞭望楼上的敌人,自己则乘机不备,猛冲过去堵住门口,用手枪对准屋里的敌人大喝到:“不准动!谁动打死谁!”队员们乘机冲进屋里收缴了寨工队的武器。“臭虫”王中和企图顽抗,被周邦彩一枪击倒。这次行动干净利落地收拾了敌人,缴短枪2支,长枪7支。队员们凯旋而归。
首战告捷后,周邦彩决定乘胜前进,扩大战果,拔除白塔寺地方反动政权的店公所。
白塔寺(今属平舆县)原是一座古老的寺庙,门前苍松翠柏,四周小河环绕,洁静优美。1928年初,汝南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为加强对汝东地区的统治,委派恶霸唐有林、王东法(外号王豁牙)在白塔寺建立了管辖二十多个村庄的店会所。唐、王二人充任正、副店长,经常派乡丁四处逼粮催款,欺压百姓,使这座美丽的寺庙变成了反动分子压榨人民的巢穴。
按照周邦彩的安排,县委委员贾子郁派人侦察清了店公所的内情及唐、王的活动规律,并布置了内线。6月上旬的一天夜里,周邦彩率领地下党员李达、许焕生、张金西、吴子平、李玉英和一部分农民积极分子,隐蔽在寺外的壕沟里。凌晨二时,和贾子郁带领的队员一起趟过小河,翻过寺院后墙,冲进店公所办公室,活捉了唐有林和王东法。住在前院的乡丁听到唐、王被擒的嚎叫声吓得四处逃窜。周邦彩在历数了唐、王的罪行后,抡起大刀亲手将他们就地处决。接着,周邦彩又令人搜出了店公所向穷苦百姓征收地亩银两的册子,全部焚毁。还缴获长枪二支,数十块银元,铜钱一百多串,白塔寺暴动取得成功。
高平寺、白塔寺农民暴动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汝东地区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为在汝南开展土地革命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经验。
与周邦彩在汝东领导武装暴动的同时,中共豫南特委在汝(南)、确(山)边区发动一万多农民先后围攻了水屯镇(属汝南县),袭击了张教庄、罗楼、古铜寺,三次攻打韩家寨,横扫了确山以东,汝南以西的地主武装,并在水屯东南余冢村召开了汝、确边农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汝、确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
农民暴动的惊雷,使豫南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惊恐万状。他们慌忙调遣信阳、驻马店等地的驻军和确山、汝南的反动武装,伙同驻水屯的陕军羊世同部,对汝、确边区发动了残酷“围剿”。敌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四处搜剿革命群众,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数十个村庄被洗劫一空。
为了回击敌人的疯狂镇压,中共汝南县委决定,以汝、确边区苏维埃政府赤卫队为主,发动革命群众参加,在水屯举行武装起义,消灭羊世同部。
1928年,周邦彩、张玉衡、王克勤(陕西人,曾参加过太和暴动)等,到水屯一带秘密活动,为起义进行准备工作。县委在汝南县城关“大有粮行”召开会议,决定7月28日夜起义,由周邦彩任总指挥,张玉衡任政委。
7月28日夜10时许,四百多名赤卫队员和经过培养选拔的革命群众,在水屯西南三四里处的台子寺集合。政委张玉衡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周邦彩发布作战命令:王克勤率一路攻西门;孟庆斌率一路队员攻北门;孔繁益带一路队员佯攻南门;其余人员在东门外埋伏,当敌人开寨门出逃时,于寨外伏击围歼。随后,给每位赤卫队员发一条鲜红的带子,系在脖子上以作标记。
午夜,乘着朦胧月色,起义队员从四面包围了水屯寨。王克勤操山西口音,以找老乡为名向寨门喊话,连喊不应,便从寨门下的空隙里往里挤,不幸中弹牺牲。这时,在北门外前沿指挥的周邦彩,闻讯即令猛攻北门,并身先士卒,率队攀越寨墙,冲进寨内,直捣羊世同营部。为虚张声势,周邦彩还命人把鞭炮放在洋铁桶里燃放,并沿街高喊:“冲啊!”“杀呀!”“共产党的队伍进寨了!”“羊世同跑不了了!”。羊世同在睡梦中惊醒,听到枪声大作,喊杀声由远而近,顿时惊慌失措,来不及组织抵抗就带着部下仓皇向东门逃窜。埋伏在东门外的赤卫队员,因缺乏战斗经验,又歼敌心切,未等敌人出寨门,就开枪射击,暴露了作战意图,敌人见有伏兵,旋即缩回寨内。在羊世同的督逼下,凭借围寨工事,拼死抵抗,战斗一时呈相持状态,都不敢贸然强攻。
由于起义队伍仅有三十余支枪,弹药很少,多数队员都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面对顽敌,不能强攻。此时,天已拂晓,由驻马店支援而来的敌军已逼近水屯,见此情景,为减少队伍伤亡,周邦彩果断下令,停止战斗,撤离水屯,向西南方向转移,并指挥部分持枪队员断后掩护。当队伍撤至台子寺附近时,遭遇另股敌人截击,患高度近视的周邦彩因眼镜丢失,行走困难,而被敌人包围,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当天下午,汝南县委得知周邦彩同志牺牲的噩耗后,即派党员和群众前往殓葬,并以汝、确特区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的名义,张贴布告,印发传单,声讨羊世同,号召人民群众在苏维埃的旗帜下组织起来,和敌人血战到底。
为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周邦彩过早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历史的原因,又是异地参加革命,他的光辉事迹一直鲜为人知,家乡人民也不清楚。直到1965年,周邦彩的侄子周廷兴和周廷怀向当年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信,了解周邦彩的革命斗争历史,总理办公室很快批示:“周邦彩,南昌起义时任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谋长,在进军广东的各次战斗中表现英勇……。”

(侯镜如写给周邦彩烈士侄子周廷兴的信)
后来,经贺龙元帅和候镜如、刘希程等作证,周邦彩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英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国现代革命斗争的史册,他的英勇形象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责任编辑:张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