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英烈人物/英烈人物
英烈人物

杨靖宇 碧血丹心许家国

发布时间:2024-09-24 10:44:22  浏览量:114



杨靖宇 碧血丹心许家国

河南日报  2021.06.11  05


 2015年,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先后提及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并强调,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杨靖宇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位民族英雄让敌人丧胆、令国人骄傲。郭沫若评价其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近日,河南日报与吉林日报融媒报道小分队互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吉林靖宇县、出生地河南驻马店,致敬英雄,汲取力量。


 

 

铁骨英魂耀白山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惠晓晗 沈剑奇 秦地

    

 有一种怀念叫以英雄之名。

 吉林省靖宇县,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这里的人们自豪地说:我是靖宇人。

 1946年,为纪念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民族英雄杨靖宇,其殉国地濛江县在当地百姓的强烈要求下改名为靖宇县。从此,英雄的名字被印在地图上,写在门牌上,刻在身份证上,与这方水土紧密交融。

 5月,记者踏访白山黑水。在靖宇县城西南6公里处,有一处令无数中华儿女心存敬意的圣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将军河畔,群山环抱,树木林立,5多高的刻有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殉国地字迹的纪念碑屹立于翠柏之中。护碑亭旁,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这是杨靖宇将军生命最后浴血战斗时的背倚之树。百姓叫它常青树,精神永存,万古长青。

 眼前震撼的一幕,讲解员的深情讲述,把我们带回到东北抗日联军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从中原大地来到东北后,他化名靖宇,朝鲜语意为驱逐外敌,表达抗日的决心和信心。

 将军牺牲于1940年。那一年斗争格外严酷,有人劝他,实在坚持不下去,可率部北撤。将军的这些话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我们在这里坚持打下去,老百姓心中便有一杆抗日的大旗。我们若走了,这杆大旗也就倒了。”“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正月十六晚,万家团圆日,杨靖宇来到濛江县城西南6公里处保安村三道崴子。五天五夜粒米未进,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杨靖宇凭着顽强的意志在支撑。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包围了杨靖宇,高喊着叫他投降,并许以高官厚禄,然而杨靖宇将军视死如归。他倚着一棵大树为掩体,孤身战至最后身中数弹牺牲,年仅35岁。

 敌人剖开将军的腹部,发现肠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棉絮、草根、树皮。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折服了:日本的《朝日新闻》对杨靖宇将军牺牲的一幕这样描述道,是杨啊,于是所有的讨伐队员都发出了男儿之泣。

 提起将军,土生土长的靖宇人冯玉霞感念落泪。靖宇有今天,我挺感恩的,没事就会带孩子来殉国地看看将军。每一锅馒头出来时,我都跟孩子们讲,不要忘了杨将军当时是怎么不容易的,我总在想,如果当时将军能有这锅馒头,他不至于牺牲。

 漫步靖宇,处处都是红色印记。以英雄命名的街道、广场,百姓招待客人端上的抗联大煎饼、窝窝头,每个杨靖宇小学的孩子都能讲出大个子的故事,会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英雄的基因深深融入靖宇人的血液。

 临近七一,杨靖宇的孙子马继志忙得不可开交,杨靖宇精神宣讲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全国各地来回跑,马继志忍着腰伤坚持着。那是19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被子弹打中留下的。他荣立了三等功,却也落下了旧伤。

 2019年,从郑州铁路局退休的马继志从郑州迁往长春生活。我是踏着我爷爷的足迹来到这里的。爷爷当年带领抗联战士为了这片土地战斗到最后,来到这儿,我们能更近距离地学到爷爷的抗联精神。马继志说,我们家几代人,爷爷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牺牲;父亲因公出差病亡;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军人,在和平年代为了祖国的和平建设尽了自己的责任;儿子马铖明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诸多机会,也来到这片爷爷曾奋斗终生的地方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老一辈把江山交给我们了,我们一定要守好,不能让先烈的血白流了。

 如今的靖宇县,英雄名城”“矿泉名城”“北药名城三张名片享誉全国。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战士们奋战的林海雪原,已经成为靖宇县的资源宝库,人参、西洋参、木耳、灵芝、天麻、蓝莓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农村富了,城市美了,产业强了,日子甜了……不禁让人想起80多年前,学习印染出身的杨靖宇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对部下谈起的理想,期待有一天,母亲和全国的女性都能穿上漂亮花衣裳,过上好日子……”盛世如愿。

 

 

初心如磐映中原

 

 吉林日报记者 赵梦卓

    

 初夏时节,草木葱茏。日前,记者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杨靖宇将军故居看到,眼前一棵历经90多年风雨洗礼的槐树,枝繁叶茂,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便是当年杨靖宇将军亲手种下的槐树,它安静地挺立着,却好像在诉说着那扣人心弦的革命往事。

 白山松水,是杨靖宇将军战斗的地方,几十年来,将军英勇抗击敌寇的感人事迹在吉林大地可谓家喻户晓。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借由河南日报和吉林日报联合举办的红色地图连线互访活动,记者有幸来到杨靖宇将军的家乡,沿着红色足迹,在孕育英雄的土壤上缅怀先烈,致敬先烈,学习先烈。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213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这里既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开启戎马一生的地方。杨靖宇将军故居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基地,这里是游客来驻马店必看的景点,也是当地人教育后代必去的地方。房屋均为砖木结构,黄色小瓦面顶。院内北屋为杨靖宇将军的诞生处和他青少年时代的住所,内有木床、睡柜、方桌以及茶壶、脸盆等用品。北屋东头的一间,陈放着简陋的桌凳,这是杨靖宇将军青年时代领导豫南农民革命经常秘密集会的地方,一些重大的斗争方略就在这里产生。

 故居不远处,是新修缮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抬头仰望,正中挺立着将军的高大戎装像,目光炯炯,英气逼人。伴着阵阵微风袭来,耳边仿佛响起了杨靖宇将军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进行民族革命正义的战争,完成那民族解放运动……”

 馆内陈列展示了将军辉煌壮丽的一生。正在参观的市民张攀告诉记者,杨靖宇将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历程令她非常感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地学习党史的氛围更是浓厚。希望广大党员群众通过回望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强大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采访当天,记者正巧在杨靖宇纪念馆遇到了杨靖宇最小的孙子——马继民,他正在与工作人员就馆内设备调试进行商讨。宽肩,挺拔,眉毛粗重,在他身上,很多地方与爷爷杨靖宇颇为相似。

 马继民当起了记者的向导,轻车熟路地讲解着馆内展示的内容。这是爷爷留给我们家唯一的信物。他指着一张将军在青年时期读书时拍的照片说道。当年杨靖宇将军离开家乡远赴东北,临行前将这张照片留给妻儿。妻子特意把它缝在女儿的棉袄里,并在离世前嘱咐儿女:你们的父亲到东北抗日去了,抗战胜利后,你们要拿着相片去找父亲马尚德。然而,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关于父亲的一点信息。直到1951年,黑龙江省委派出调查组到确山县李湾村找到英雄将军的后人,儿女们才得知,他们一直苦苦找寻的父亲马尚德竟然就是天下闻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作为英雄的后人,马继民一边勤勤恳恳做好在郑州铁路局的本职工作,一边担任吉林省靖宇县县长助理的职务,主抓红色旅游。十几年来,他受邀在全国各地进行红色教育宣讲。我深刻感受到广大党员群众对于红色历史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有一次我去陵园为爷爷扫墓时,碰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听爷爷的战斗故事,我特别感动。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需要代代传承,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晴空万里,绿树成荫。走在杨靖宇故居周边的马路上,看见居民们从容自在地生活,这画面想必是杨靖宇将军当年拼尽全力、甚至牺牲生命去追逐的梦想吧。一提到杨靖宇将军,他们滔滔不绝:杨靖宇将军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驻马店市作为杨靖宇将军的故乡和出生地,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将用实际行动学习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责任编辑:白廷斌)


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