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紫云路街道: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汝州市老促会 紫云路街道老促会)
紫云路街道位于汝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内,辖区内现有建投大厦、金融大厦、交投大厦、法务大厦、四馆合一等馆厦林立,龙山花海、中央五湖公园自北向南作为汝州市的绿色生态轴贯穿整个街道,龙山大道、云禅大道、朝阳路、广成东路、省道候饭线、省道S320等“两纵四横”主干道路网贯穿全境,地理位置独特,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辖区面积17.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人,现辖吴洼、党屯2个社区居委会,及郭营、尚庄、马窑、铁炉马、于庄、郭林山庄等6个行政村,共18个自然村。
乡村振兴 农业是基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农业始终是根基所在。它不仅滋养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更是维系农村经济命脉的关键。近年来,紫云路街道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两个行政村的葡萄、桃、石榴、草莓等果品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繁荣的新引擎。
党屯社区农业产业以葡萄为主,种植面积200亩、其中有机葡萄80亩,2017年引进日本晴王葡萄2000棵,日光温室4个,主要品种有阳光玫瑰、晴王等品种。年产值达500万元。种植优质甜桃,种植面积150亩,年产值达150万元。尤其是近年来16个高标准有机蔬菜大棚的建立,种植了小西红柿、小黄瓜、大青菜等有机蔬菜100亩。这不仅是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更是安排了30名贫困户稳定就业,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他们还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利用网络资源,将产品推介给更广阔的市场,让丰收的果实,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幸福。
于庄村的石榴园300亩,年产值达200万元,两个草莓园50亩,年产业达100万元,培育2个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带动劳工500余人/次。
壮大经济 产业是本
产业则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它不仅包括农业,还涵盖了乡村的二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能够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当下,在许多村都在为发展产业四处“找米下锅”的态势下,紫云路街道马窑村居然建起占地100多亩、有5家企业入驻的小微产业园。
沿马窑西路继续向北不过500米,矗立着一个近似天青的底色牌子,这里便是马窑村小微产业园,对面围墙上的“振兴乡村经济”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从牌子向东,一字儿排开的是:汝州市勤能达鸽业、汝州市凤霞床网厂、河南豫嘉织带有限公司、汝州市嘉宇绳带编织厂、河南艺佳坊瓷业有限公司(马家汝窑)。上述企业总投资1160万元,年产值2300余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12余万元,带动本村和周边群众200余人稳定就业。除上述5家企业外,能由马窑村引以为傲的企业当属汝州市朝曦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马窑村两委会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利用村里闲置的场地,以村企合作的模式,入股朝曦种植专业合作社,扶持企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促进村民就业。朝曦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目前种有玄参、丹参、地黄、赤芍、射干等多种中药材,可为农户提供育种、技术、收购、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经过几年的磨合,村民与公司建立了充分的信任,今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并逐步从本村向周边村辐射。
紫云路街道辖区企业众多,目前已有万源实业、天葡汝蓝、建海置业等多家重点企业和猪、羊、牛等近10个家庭农场稳定运营,同时万源特种货物运输、钰祥实业、德润益农等本地优秀企业也为街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驿站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业态和鞋帮、帽子、袜子等手工产业的崛起,更是为紫云路街道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环境整治 宜居是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近年来,紫云路街道从多个方面入手,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发动党员群众投入义务工20000人次,投入机械车辆700余辆次,切实改善了环境、提升了辖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基础设施方面,街道积极推进农村道路、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和提升水泥路、沥青路15000米,架设照明路灯500余盏;同时,大力推进街道下水管网建设,新铺设管网13000米,解决了部分道路常年污水横流的问题。
在环境整治方面,街道办事处大规模建设改造垃圾收集点,增设垃圾投放亭120余处,清除、清运垃圾堆100余处,添置新垃圾桶240个,发动群众自行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各村环境大为改观。同时,还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

在绿化美化方面,街道新建游园5处,栽植绿化树木1600余棵,打造出了郭营村桂花一条街800米;郭林山庄村玉兰花一条街300米;新建尚庄村青柏园一处1200平方米,栽植20年树龄松柏80棵;新建马窑村党建文化广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

除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外,街道还注重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标杆。通过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方面,街道注重保护和利用乡村的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对传统古村落尚庄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树名木等进行修缮和保护;对于庄村于家红锤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发扬;对铁炉马村传统榨油坊进行恢复利用。这些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街道成功打造了铁炉马村、尚庄村、马窑村、于庄村等一批“和美”乡村示范点,街道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持续发展 人才是魂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紫云路街道在抓人才建设方面,注重以科技赋能和数字治理为抓手,积极号召在外有志青年回乡创业,着力打造智慧型人才振兴样板。
纽约新学院大学海归硕士王毅博与母亲王素共同创办的河南天葡汝蓝云农庄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科技有机农业生产与展示、特色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打造、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建设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司占地面积600亩,已建成68亩连栋葡萄大棚,12座日光温室大棚,100亩有机蔬菜基地。目前公司年总用工量达6万人次,可带动周边300人就业。
通过打造"创客空间"建设,引入科技人才返乡创业。铁炉马村的电商孵化基地主要依托几名年轻人来做“三农电商直播、仓储、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与非遗制品线上销售。同时,整合资源,引入周边村庄的中药材种植、汝瓷生产等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为电商发展提供供应链支撑。
与此同时,紫云路街道还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乡贤人才+网格管理"模式,将返乡人才嵌入村级治理体系,让30余名青年创业者在人居环境整治与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作用。
2025年初,紫云路街道明确了“为民服务、党建引领、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接下来,紫云路街道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张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