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食调味料之都”是如何炼成的?
——关于温县食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省老促会调研组
温县是中华太极武术发源地,是怀山药主产地,是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近年来,温县大力弘扬老区精神,着力打好特色优势牌,聚精会神,久久为功,食品产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2023年荣获“中国速食调味料之都”荣誉称号,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我省食品由“国人厨房”向“世界餐桌”跨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做法
围绕省委提出的打造现代食品先进制造业集群、焦作市委提出的打造“休闲健康食品之都”的发展目标,温县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把食品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把食品产业发展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计划三年内使食品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食品全产业链。温县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抓手,把食品项目作为扩大投资的重中之重,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全面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全方位强化要素保障,全过程加快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食品产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以项目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2023年,6个省重点项目中,食品产业项目占比100%;新开工项目5个、占比83.3%;投资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上,总投资平均达到36.3亿元。目前,总投资108亿元的“大咖·梦工厂产城融合项目”进展顺利,投资20亿元的“香曼卤料预制菜产业园项目”、投资50亿元“立达健康食品产业园项目”、投资30亿元“京华食品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实施。这些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以项目为支撑,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温县食品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共有食品装备制造企业22家,食品印刷包材企业53家,食品研发机构17家,食品类物流运输企业36家,食品类电商企业2000余家,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二)支持企业研发活动,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温县高度重视食品药品企业的科技创新,注重创新主体的培育和创新平台的打造。大咖国际与江南大学就冰淇淋抗融等前沿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突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使产品品质更加稳定,每年可节约成本2亿元。立达老汤是国内第一家研制并开发老汤系列产品的公司,先后开发了中华老汤、蒙派火锅、原汁骨汤等七个百亿大口味,为20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100000家餐厅提供定制化产品。京华食品与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团队等单位密切合作,先后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调味料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首家“咸味食品香精院士工作站”,取得发明专利13项,引领国内调味料向原料天然化、风味个性化、健康营养化方向发展。目前,在食品制造业中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2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
(三)强化政策落地实施,激发企业发展动力。温县积极争取惠企政策,加强政策推送,强化工作指导,确保“两业融合”、数字化转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满负荷生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质粮食工程奖励奖补等政策性资金落实到位,做到对象精准、直达快享。每年争取的惠企资金多则上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惠及三十多家企业。特别是帮助大咖国际谋划申报了总投资4.2亿元的大咖国际新式茶饮全产业链平台、总投资6200万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2个项目,有望争取国家资金5710万元。这些政策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了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对县域经济稳就业、稳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调动了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积极筹措资源要素,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根据食品产业细分行业发展需求,规划实施了食品药品电商产业园、冷链物流产业园、休闲健康食品产业园、食品科创产业园、食品装备制造产业园、调味料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开启了县经开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腾笼换鸟”,成功盘活经开区内低效闲置用地723亩,使重点食品类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2022年以来,先后投资2.5亿元,不断完善道路管网、输电供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用水、用气、用电报装流程,道路积水、通气供热、用电保障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成立温县财源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联合省中原再担保集团和县齐鲁村镇银行创新开展批量担保贷款业务,2023年为县域“三农”、小微企业等群体提供担保贷款1495笔,担保金额24949.7万元,有效提高了“三农”及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
二、取得成效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温县食品产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过多年发展,全县拥有食品及关联产业企业2400余家,其中规上食品制造企业26家。2023年,全县食品产业集群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1.6亿元,同比增长40.3%;上交税金9.5亿元,增长29.2%。今年一季度,全县食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6.5亿元,增长8.2%;上缴税金2.3亿元,增长38.8%,形成了以休闲饮品、调味料、方便速食、功能食品及中医药为主的食品制造产业体系。
(二)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温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形成了以大咖国际、哥润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新式茶饮产业集群,以京华食品、品正食品、立达老汤、香曼科技等企业为骨干的调味品产业集群,以怀山堂、怀明堂、亿保康为代表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产业集群,以保和堂、同仁堂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以天香面业、京华食品、香曼科技、惠生圆等企业为支撑的速食方便食品产业集群,以豫凯食品、合慧食品等企业为主导的肉类制品产业集群,助推温县食品产业迈向更高能级发展。
(三)头部企业异军突起。温县拥有大咖国际、天香面业、哥润食品、京华食品、立达老汤、品正食品等一批头部企业。特别是大咖国际,作为蜜雪冰城的全资子公司,占地面积1280亩,产品横跨糖、奶、茶、咖、果、粮、料七大品类,年规划产能120万吨。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7.5亿元,缴纳税金8.6亿元。产品覆盖国内32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出口东南亚国家,服务茶饮、餐厅等门店已达4万余家,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近10%。
(四)品牌效应日益显现。温县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了一批中国知名食品品牌。一是中国速食调味料之都品牌。京华、立达、品正、香曼等企业为广西螺蛳粉提供90%的核心原料,为河南酸辣粉提供80%的料包,助推螺蛳粉、酸辣粉、粉面菜蛋、肥汁米线、麻酱米线等数十个品类成为全国爆款,赋能李子柒、螺霸王、杨掌柜、嗨吃家、食族人等数十个品牌成为网红品牌。二是四大怀药品牌。成功创建“国家出口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铁棍山药先后获得国家三大地理标志,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三是知名企业品牌。大咖国际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茶饮供应链企业,以大咖国际为支撑的“蜜雪冰城”品牌加盟门店已突破3.6万家,成为全球最大的现制茶饮连锁企业、第四大连锁餐饮企业;天香面业的“麦乡”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怀山堂”是中华老字号品牌,为国家非遗技艺传承品牌。
三、几点建议
经过40多年发展,温县食品产业蓄势正劲,成绩有目共睹,温县味道早已悄然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但特色优势未有效发挥,成规模企业不多,知名品牌较少,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与潮州、淮安、仙桃以及我省临颍、汤阴等食品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食品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市民,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温县食品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我们建议:
(一)振兴四大怀药,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地方立法。推动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四大怀药保护条例》,推动有关部门制定《铁棍山药技术标准》。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构建怀药种植标准体系,推行温县铁棍山药优质高产种植模式,建立若干铁棍山药标准化基地。三是实施行业规范。重组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出台温县铁棍山药商标、外包装等管理办法,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四是创新产销模式。办好“温县铁棍山药节”,建设山药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五是注重宣传推广。在主流媒体继续投放“不是所有山药都叫温县铁棍山药”广告,构建多渠道全媒体宣传矩阵。六是弘扬怀药康养文化。筹建怀药博物馆,打造怀药文化学术高地。
(二)持续做大做强,打造食品药品之都。一是突出抓好链群建设。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结合产业链缺失环节,依托链主企业,围绕杀菌储存、铁棍山药有效成分萃取、菊花开发利用等问题开展补链延链。二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围绕食品产业发展重点,瞄准食品产业主要溢出地,积极对接国际国内行业头部企业,绘制招商图谱,大力推行以商招商、中介机构招商、“大员”招商,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成功率。三是突出抓好“四化”改造。开展食品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改造提升专项,强化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推动装备迭代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提升绿色供应链建设水平,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产品+服务”、“制造+服务”转变。
(三)突出企业主体,加快科技进步进程。一是要持续行之有效的产学研模式。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产业研究院、研究中心,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产品、技术、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攻关,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创新温县食品产业研究院建设模式。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引进采用现代化管理制度、实行市场化运行模式、自主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因地制宜开展技术进步活动。利用好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范,深入开展小改小革、TQC等活动,扎实推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
(四)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围绕制约企业发展的卡点、堵点、难点问题深化改革,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一是加快证照办理。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大力推行代理制、“一网通办”、容缺办理、“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程度。二是维护公平竞争。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完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创新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方式,使所有市场主体公平获得生产要素,公平承接政府工程,产品和服务公平进入市场。三是做到无事不扰。推行联合执法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推行政府和企业双向承诺制度,保证企业必要的安静生产时间,杜绝“四乱”行为发生。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强化企业诚信建设,共同约定行为底线,严厉打击恶意竞争,维护竞争有序、取之有道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