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一诺60年(信阳新县张爱华守护红军洞60年)
发布时间:2024-09-20 17:28:43 浏览量:140
2023年10月中旬,大别山干部学院50余名学员,来到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潘湾组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堂,聆听了信守诺言坚持守护“红军洞”的张爱华,讲述革命先辈先烈们利用“红军洞”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故事。张爱华虽然已经82岁,但精神抖擞,思维清晰,谈吐自如。听她时而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时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话语,学员们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遥远的革命战争年代,进一步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理解了张爱华对革命先辈先烈的敬仰之心,对党和国家一生不变的坚定信念与赤子情怀。
当天晚上张爱华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了这么一段话:“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很受触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好‘红军洞’的信心,肩负好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
张爱华义务守护“红军洞”,是从先辈的一句嘱托开始的。
刘名榜时任河南省委常委、监察委员会书记。战争年代,刘名榜曾担任罗山礼山(大悟)经扶(新县)光山中心县委书记,带领红军和游击队员利用湾店村后山那片山洞与敌人周旋,顽强战斗过,那片山洞因此得名“红军洞”。刘名榜从参加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在大别山战斗了20多年,是大别山“红旗不倒”标志性人物。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切接见过他,称他是“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旗帜”。1957年上映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刘名榜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五更寒》,再现了他带领游击队在大别山坚持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
张爱华的父母在刘名榜的带领下参加了红军。父亲张贤盛是红军一名红旗手,在一场战斗中负重伤。母亲黄本英是一名优秀的红军联络员,负责情报传递和地下联络工作。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突袭了张爱华父母的住所,没有发现张爱华的父母,便把气撒在了当时不满七周岁的张爱华身上,残忍地把她扔进了河里。张爱华幸运地被隐蔽在附近的游击队员救起后,发高烧昏迷了。张爱华醒来的时候,已经在部队医院,眼前出现的都是戴着五角星帽子的人。那种刻骨铭心的重生感觉,在张爱华的心灵里扎了根,永远难忘。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考虑到张爱华的父亲是伤残军人,当时家庭比较困难,免费送张爱华到学校读书学习,并为她解决了衣食住等问题。张爱华初中毕业后,组织又安排她当了小学教师,成了吃商品粮拿工资的公职人员。
张爱华觉得,刘名榜点名让她保护好后山的“红军洞”,是对她的信任,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她都要把“红军洞”保护好。那年,张爱华23岁,与本村青年潘国章结婚才一年。潘国章出生在一个烈士家庭,潘国章的母亲方桂芝是一名共产党员、游击队员,负责宣传工作,1940年不幸牺牲,年仅33岁。张爱华把自己守护“红军洞”的想法告诉了潘国章,憨厚的潘国章只说了一句话:“我会全力支持你的。”
就这样,先辈的一句嘱托,张爱华的一句承诺,开启了她持之以恒义务守护“红军洞”的漫长岁月,一守就是60年。
二
张爱华心里非常清楚,要保护好后山的“红军洞”,首先要把“红军洞”的分布情况弄清楚,把一个个“红军洞”找出来才行。张爱华从父母和村里大人们的谈论中得知,“红军洞”分布在后山一个叫“乱石窝”的山里,主要集中在半山腰以上,方圆近千亩山川林地的奇异怪石之中,即使人们走到跟前,不仔细观察,也很难发现那里有山洞。
张爱华第一次进山找“红军洞”,发现原来村里通往“乱石窝”的羊肠小道,已经被一人多高的杂草、荆棘完全覆盖了,山脚到山上的那条崎岖小路,也被灌木、藤蔓、杂草掩没了,整个“乱石窝”像没有开发的原始森林。由于这一带曾经是革命的策源地,为了扑灭革命烈火,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反复围剿与镇压,这里的不少红色村庄的青壮年被残忍杀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郭家河乡竟找不出一名应征青年。战争创伤留下的后遗症,就是这里的一些村庄整整少了一代人。由于人烟稀少,很少有人去险峻的后山,这里的树木、荆棘、杂草便自由地疯长成这样。
要找出“红军洞”,就要开出一条通往山上的路。张爱华那时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特别能吃苦。张爱华拿粉笔的手,同时与镰刀结了缘,只要有空闲时间,张爱华就要拿把镰刀,去后山砍荆棘枝条,开辟进山的路。经常被荆棘划破皮或刺伤脚,干活回来,浑身散了架似的,全身肌肉酸痛。握镰刀的那只手,手掌起泡、磨破,一沾水钻心地疼,她依然坚持着。慢慢地,张爱华手掌磨破的地方长出了厚厚的茧子,那双细腻富有光泽的手,也变得粗糙生硬了。
张爱华开路上山,经常会遇到绕不过去的小漆树,这种树虽小但毒性大。一开始张爱华没有防备,见到小漆树挡道,也像对待其他树枝一样砍掉。张爱华接触小漆树枝叶后,立即出现皮肤过敏症状,脸肿得老大,全身长满了红疙瘩,疼痒难忍。张爱华打针吃药,还往身上擦药水。慢慢地张爱华适应了,再处理小漆树时,皮肤也不过敏了。
山里虫蛇很多,还经常有各种野兽出没。张爱华在山里一路砍一路行的过程中,被马蜂蛰过、毒蛇咬过,还见过野猪。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张爱华照例拿着镰刀进山砍荆棘枝条开路时,竟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两头野猪觅食。从此以后,张爱华进山,除了镰刀,还带了根棍子防身。
张爱华开路上山找“红军洞”,还有意想不到的生命危险。一个冬天星期六的下午,在山上忙活了大半天的张爱华,下山回家跨过小溪流时,不慎踩在了一块松动的石头上,落入了齐腰深的水潭中,冰冷的溪水刺骨地寒。水潭四壁陡峭,全是光溜溜的石头,滑得很,张爱华怎么使劲也出不了水潭,急得她大声喊叫:“有人吗?有人吗?”回答她的只有山谷传来的回声。渐渐地,张爱华冻得麻木了,体力也快撑不住了。就在张爱华以为这条命今天就要交代在这里的时候,一个在附近拾柴的村民,听到了张爱华的呼喊在山里的回声,循声而来,把张爱华救了出来。张爱华回家后,发高烧打摆子大病一场,折腾了半个多月才开始好转。
张爱华再次进山时,平时很少说话的潘国章说话了:“我同你一块去吧,遇事互相有个照应,找‘红军洞’的进展也会快些。”从那以后,张爱华和潘国章一有空闲时间,就会背着干粮和水,拿着镰刀斧头,带着木棍和药品,天亮出发天黑回来,寻找隐蔽在崇山峻岭、树木葱郁、悬崖峭壁、嶙峋乱石中的“红军洞”。山里的天气突变频繁,好几次张爱华、潘国章寻找“红军洞”时遇到倾盆大雨无法下山,他们就像当年的革命先辈,在漆黑的山洞里休息等待天明。每找到一个山洞,张爱华就在洞口插根事先准备好的木棍作记号,潘国章则把山洞的位置和形状特征记录下来。暑往寒来,张爱华和潘国章整整花了10年时间,经过艰难的寻找,在后山找到了42个“红军洞”。
“红军洞”找出来后,为弄清当年红军为这些山洞起的名字,张爱华和潘国章专门拜访了村里德高望重、曾在山洞里住过的老红军,知道山洞情况的老村干部和往山洞送过粮食、衣物的老村民,请他们一个洞一个洞地辨认,并且一字一句如实地记录下来。
1978年,新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乡镇村发起了发现和收集革命遗址遗迹和红色文物登记工作。张爱华把“红军洞”资料上交到郭家河乡,乡里派人和张爱华一道送到县里有关部门。由于资料详实,得到新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里派人到“红军洞”实地考察。1979年,“红军洞”被新县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地带。随后,新县文物局给张爱华颁发了一个义务文物保管员证的红本本。张爱华觉得这是组织对她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以后守护“红军洞”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更重了。
三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乱石窝”突然热闹起来了。经常有人隔三差五地进山去,他们去那里,不是看“红军洞”,而是对山上的石头产生了兴趣。那个时候,新县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石头资源,这些人便打起了“乱石窝”山里石头的主意。
村里有个村民看到了石头的商机,打算承包“乱石窝”在内的那片山,合同写着“40年8万元”。这个村民担心张爱华不同意,就先挨家挨户做工作,让他们在合同上签字,许诺合同生效,就一次性给每家付700元承包费用。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在1983年时,新县农民人年均收入只有86元。那时候,村里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心多少也有些散了,因而家家户户都在合同上签了字,这个村民最后到了张爱华家,想说服她签字。
张爱华不同意,没有签字,却把保护“红军洞”的来龙去脉讲给这个村民听,刘名榜首长当时是怎样嘱托的,张爱华和潘国章是怎样找到42个“红军洞”的,新县人民政府是怎样把“红军洞”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并对他说:“县里聘请我当文物保管员,我更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红军洞’,而且‘红军洞’已经受国家文物法保护,你如果动那里的石头,‘红军洞’被破坏了,就是故意违反文物保护法,有关部门会依法查处你的。所以,我不同意你承包这片山,也是为你着想,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这个村民曾听大人们说过,老首长刘名榜确实当着村里父老乡亲面,嘱托过张爱华保护好这些“红军洞”。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都认为老首长只不过说说,张爱华也不过听听而已。那时,绝大多数村民缺乏保护革命遗址遗迹文物的意识。这个村民没想到张爱华和潘国章文物保护意识这么强,20多年一直默默无闻为保护好“红军洞”做了那么多事,自己说什么也不能做出损坏“红军洞”的事情来。于是,这个村民放弃了承包这片山的念头。
有个承包商,在投资开发商那里拿到一个供应沙石原材料的项目,建筑工地离湾店村不远。这个承包商也是新县人,在当地小有名气,据说他上面还有过硬的关系,也看中了“乱石窝”的石头。承包商也承诺开山采石后,会给村里每家一定的经济补偿,随后便大张旗鼓地把钻石开山的机器弄进了山里。张爱华和潘国章当然坚决制止。
张爱华对承包商说:“这片山上有42个‘红军洞’,县里已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保护文物划定的控制范围,这里的石头不能动。”承包商不听,非常强硬,招呼跟他来的人干活动手,说出了问题他负责。承包商讲完后,就有人用机器往石头上钻洞孔。张爱华见这情景,也豁出去了,立即扑在钻孔的石头上,斩钉截铁地说:“你们要动这里的石头,就先弄死我吧!”
承包商没想到这个看起来瘦瘦小小、文文弱弱的女人,这么刚烈,为了保护“红军洞”命都可以不要,怕弄出人命来不好收场,便说:“我好男不跟女斗,我向上面告你们干扰政府正常的建设工程,你俩的村干部也当到头了,到时候还得乖乖地让我在这里采石头。”那时,张爱华是村里的计划生育干部,潘国章是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华针锋相对地说:“那就走着瞧!”
承包商要向上面告状,要找关系协调,张爱华不会坐以待毙。张爱华是党员,又是有文化的人,她想到了有困难找组织。于是,张爱华同潘国章商量,由潘国章盯着“乱石窝”,不让他们有趁机采石的机会;张爱华去乡里找乡党委书记反映情况,到县里找文物部门,要求立即制止破坏革命遗址遗迹文物的行为。
县里非常重视,立即组织联合工作小组,到现场进行调查。由于事实清楚,县政府出面勒令不能在文物保护控制地带开采石头,违者按故意违反文物保护法查处。承包商这才不得不收手。承包商没采成石头,把气都撒在了张爱华身上,在村民中散布张爱华和潘国章的谣言,说张爱华弄个文物保管员干,得了公家不少钱,却不顾村民的死活,太不像话了。一些村民联想到好几次全村人签了字,等着分钱都给张爱华搅黄了,原来是为了自己捞好处,挡着村民们的财路。于是,这些村民就说张爱华黑得很,称自己是义务文物保管员,却暗地里得公家的钱,难怪这么起劲。甚至有的村民当面说张爱华是个自私自利的东西,看不得村民们得钱,会不得好死。
张爱华心里非常明白,这是想在山里采石牟利没有得逞的人,挑拨离间弄出来的事。张爱华在一些村民发泄不满的时候,不争辩,一笑了之。对极个别恶语伤人的村民,张爱华也只是心平气和地说:“我和潘国章是不是以权谋私、自私自利的人,总有一天会清楚的。”
就这样,冬去春来60年,张爱华、潘国章吃过很多苦,受过不少委屈,得罪过一些人,却一直坚守坚持,从不动摇。在张爱华心里,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铭刻着革命先辈的脚印和身影,每一个山洞都蕴涵着厚重的红色故事和革命英雄事迹,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属于文物保护地带,谁都不能乱动。这期间,张爱华和潘国章坚决抵制以各种名目妄图进山采石头损坏革命遗址遗迹的行为20多次,也正是他们持之以恒的拼命保护,使得这些“红军洞”一直完好无损。
四
张爱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保护“红军洞”的同时,非常注重收集整理“红军洞”相关革命先辈和先烈们的红色资料故事。张爱华认为先辈们曾利用这些洞,同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浴血奋战的英勇故事,应该如实整理出来,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革命先辈在这里艰苦卓绝的英雄事迹,使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那个时候,张爱华的母亲和村里几个曾在“红军洞”和敌人战斗过的老红军健在,张爱华让母亲把他们请到家里做客,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让大家一起叙叙旧,回忆当年“红军洞”的情况。一说起“红军洞”,他们都很兴奋,有的讲到动情处,还流了眼泪。张爱华把大家说的一一做了记录。在这个基础上,张爱华还从《郭家河乡志》《新县志》《新县党史》文献中,查找有关“红军洞”的历史记载,做到收集整理资料的真实准确。
“燕子洞”位于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后山的乱石窝山中,是这片山上42个“红军洞”中的一个主要山洞。洞深60多米,主洞两侧各有十多个较为低矮狭窄的小洞,形成自然的“单间”。由于洞上面天然地覆盖着一大块石板,形状像飞翔的燕子,当地群众依其形状称为“燕子洞”。“燕子洞”在艰难困苦的斗争岁月里,发挥了重大作用,它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鄂豫皖的党政领导人,掩护了1000多名游击队员。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西进川陕开辟新根据地后,刘名榜接受上级的命令,组织成立了中共罗山礼山(大悟)经扶(新县)光山中心县委。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心县委的负责同志经常住在“燕子洞”。白天游击队员们分散到各个山洞,夜晚利用暗号联络进行活动,搞得敌人防不胜防。1934年4月,刘名榜在“燕子洞”研究了作战方案,指挥游击队夜间偷袭凌云寺,歼灭敌军一个团的兵力。之后,接连端掉了浒湾、油榨村等20多个民团据点。刘名榜还采取出其不意、攻敌不备的战术,相继夺取了大竹园、青山店战斗的胜利。中心县委以“燕子洞”为依托,坚强有力地领导了大别山区人民的武装斗争,这种斗争一直坚持到刘邓大军南下挺进中原。
接着,张爱华整理出了“保密洞”和“吊洞”的资料。
张爱华认为,红军洞记载着大别山军民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也是血写的春秋,这一个个英勇悲壮的红色故事,更应该为后人铭记。就这样,张爱华很用心地把革命先辈先烈们英勇奋战的战斗故事也整理出来了。
除此之外,张爱华还积极主动地做了两件事。
张爱华自新县文物局为她颁发了义务文物保管员证后,一直注意收集散落在民间各地的革命文物。张爱华在好多“红军洞”中发现红军游击队遗留在洞里的水壶、步枪枪托、子弹等物件。张爱华毫无保留地捐献给文物部门。与此同时,张爱华发现村民手中有前辈先烈的文物,也动员他们捐献出来。几十年来,张爱华和村民们向文物部门捐献的文物共67件。吴焕先的怀表、刘名榜的碗、何耀榜的酒壶,红军用过的马镫子都在其中。在张爱华斑驳的笔记本里,一直存放着一些发黄的征集文物收据。
“红军洞”1979年被列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张爱华就想着有朝一日,在“红军洞”相对集中的地方立一个碑。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一些人疯狂地想进山采石牟利,被张爱华制止后,很不服气地说,凡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会有个碑,比如井冈山的“黄洋界碑”,我们身边的箭河乡的“红田纪念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说是“红军洞”,我也可以说就是一般普通的洞。于是,张爱华在坚决制止这些人采石损坏文物的时候,想着确实应该为“红军洞”立块碑。张爱华便给文物部门写报告,请求为“红军洞”立个碑。文物部门的同志热情接待了张爱华,并给张爱华讲了新县现阶段文物保护情况。
张爱华觉得立碑有希望,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往县里跑一趟,打听这方面的消息。终于有一天,文物部门的同志给张爱华透露一个信息。说县委政府确定了开展红色旅游来促进经济发展,县财政已拨出专款,县里还派人积极争取到了国家和省市级财政和文物部门的扶持资金,打造红色旅游的主阵地。目前正在修建完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景点,“红军洞”立碑的事也指日可待了。
张爱华知道这个信息,非常兴奋。张爱华觉得,新县开展红色旅游,“红军洞”要是列入红色旅游的一个景点,肯定会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保护“红军洞”,还会有力地促进村里的经济发展。想到这些,张爱华高兴得不由自主地又拿起笔写了请求立碑报告。这以后,张爱华往文物部门跑得更勤了。
五
令张爱华没想到的是,好事说来就来,张爱华为“红军洞”所做的一切,很快先后都派上了用场。
进入新千年,时任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韩文定,应邀参加了中国老促会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旅游扶贫论坛及老区百县旅游资源推介会”,会上得知,新县已被国家相关部门确定为“中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县”,被列入全国12个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的第12条(武汉—红安—麻城—新县—信阳),其中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首府路、航空路革命旧址和许世友将军故里,被列入全国100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韩文定从北京回来后,立即召开新县老促会首次会议,60多位老同志聚在一起,专门研究确定,开展红色旅游资源调研,切实掌握全县红色资源的实际情况,写出有分量的调查报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协助党委政府搞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会后,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60多人分成4个组,自带干粮,翻山越岭,沿着革命先辈先烈们的战斗足迹收集红色资料。就这样,张爱华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饱含热泪积极主动地向老促会调研组的同志,讲了“红军洞”和保护“红军洞”做的所有事情,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调研回来后,新县老促会的同志写出了《弘扬红色文化,助推老区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在《河南老区建设》杂志全文刊登后,时任省委副书记邓凯看到后作出批示:“要把红色资源开发好,传承好,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新县的红色旅游业以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逐渐由门可罗雀变成了门庭若市,新县县委、县政府为弘扬红色文化所做的众多工作,全都用上了。新县整个县城经常遇到所有旅馆爆满住不下的情况,游客不得不到附近的光山县和潢川县城住宿。
新县县委政府尝到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促进县城经济发展的甜头,接着又确定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子。
这样,“红军洞”和晏春山跳崖纪念地成为新县乡村旅游的红色景点。
接着,县里修建了通往“红军洞”的水泥和石块铺成的路。从山脚下蜿蜒而上,就像一条银白色的绸带,在山间飘来飘去,在树林掩映中若隐若现。随着“红军洞”革命遗址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县县委宣传部也加大了“红军洞”的宣传力度。“红军洞”和张爱华守护“红军洞”的感人事迹,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一些曾经对张爱华有意见的村民这才知道,张爱华这么多年来确实是义务守护“红军洞”,完全是无私奉献,不仅没有拿过公家一分钱,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张爱华这么多年上山下山行程近6万里,比两个红军长征的路程还多。张爱华上下山穿破的鞋子150多双,用坏了90多把镰刀。张爱华用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理解,她丈夫和她一样,平静而宽容地接受了村民各种方式表示的歉意。全国各地来新县旅游的游客,都会自然而然地去“红军洞”,看看当年红军在那里留下波澜壮阔的战斗足迹,感受那方土地的峥嵘岁月。同时,游客们也想亲眼见见这位饱经风霜,坚持守护“红军洞”的张爱华。
现在,已经80多岁的张爱华一讲“红军洞”,仍然精神矍铄:“我要像春蚕一样守护这个地方,春蚕死了丝不断,我走了后继还有人,我有4个孩子,他们愿意继续守护‘红军洞’,至少守到一百年,这是我为传承大别山精神定的百年计划。”
经常有学员或游客好奇地问张爱华:“您是光荣的红二代,当年又是文化人,本来工作的选择上有足够的余地,而您却选择在这里奉献一生的光阴,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您还会这样选择吗?”
每当这时,张爱华总会笑着回答:“我选择的地方,就是党指引的地方。郭家河乡是有名的将军之乡,走出了十几位共和国将军,有3500多名烈士为新中国献出生命。‘红军洞’等革命遗址,是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精神的见证。我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和汗水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这就是我对党的忠诚,我认为值得!”
张爱华辛苦地付出,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
附 记
2022年9月中旬,我陪同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杨庆堂和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卢长健带领的联合调研组,到新县调研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共进午餐时,新县县委书记夏明夫讲了张爱华为了先辈的一句嘱托,持之以恒守护“红军洞”的先进事迹,令我印象深刻。
2023年“七一”前夕,我作为信阳市老促会的副会长,同新县老促会会长龚炳熹及有关人员,到郭家河乡调研利用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的情况。郭家河乡党委书记徐皓杰介绍了相关情况后,又着重讲了张爱华执着守护“红军洞”,保护革命遗址和发挥红色景点作用的先进事迹。
为此,我们慕名去了张爱华家,看望了这位82岁的老人。张爱华干瘦、矮小,体重不足
革命文物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也是最鲜活的教材。因此,保护革命文物,人人有责。在这方面张爱华无疑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从那以后,我又先后三次到新县实地采访张爱华和相关人员,写了题为《一诺60年》的报告文学,是想通过文学的力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愿人们都能像张爱华那样,敬畏先辈英烈,自觉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原文13000字,本网站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