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米庙镇老促会李宏强文,李进超图
在汝州市革命老区米庙镇风庙村,有一个地方正悄然改变着当地老年人的生活,为这片红色土地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近日,风庙村开办的 “爱心大食堂”正在用满满的爱心与关怀改变着革命老区的老人们。
走进 “爱心大食堂” 的院子,一座由旧窑洞民居改建而成的院落映入眼帘,窑洞保留着古朴的原貌,院子里的土地经过平整修缮,井然有序。上午10时30分左右,已有不少老人陆续来到现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熟练地包饺子,一边欢声笑语地交谈着。现场还有一些爱心人士带来了听诊设备,为老人们仔细测量血压,整个院子洋溢着热闹、温馨、欢乐的氛围,处处展现着革命老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
风庙村党支部副书记、“爱心大食堂” 发起人李进超介绍道:“我们村的‘爱心大食堂’是全公益性质的,全村 65 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免费在这里就餐。” 谈及发起这项公益事业的初衷,李进超感慨万千。自 2024 年 11 月回村进入村委会工作后,他在走访中发现,村里很多老人的饮食非常凑合,而且大量留守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精神上十分孤独。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让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李进超毅然决定开办 “爱心大食堂”。他表示:“公益性质的大食堂不仅能让老人们吃得好,聚在一起心情也更愉悦,还能调动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事可做、有盼头,这对革命老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大食堂的场地由村民自愿无偿捐出的老宅改建而成。目前,大食堂的运营资金主要依靠爱心人士和村民的捐赠,捐赠形式多样,有钱款、物资,还有不少人主动到现场帮忙做饭、干活。每天收到的捐赠,都会详细登记在大红纸上,并张贴在院门口的墙上公示,确保公开透明。李进超说:“我们原本计划为老人们提供一日三餐,但由于刚刚起步,许多事务和问题尚未理顺,所以现阶段只供应午餐。” 经过前期的运营,老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不少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上午早早来到食堂,主动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充分体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勤劳互助的精神风貌。
“来到这里心情特别好,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每天的饭菜还不重样,这个大食堂办得太贴心了。”68 岁的村民宋留英笑着说道。74 岁的降季英也在一旁和其他老人一起帮厨,她开心地告诉记者:“这里的饭菜很合口味,从大食堂开始运营到现在,我连续 5 天的午饭都在这里吃。而且这里氛围极佳,平时难得一见的老朋友也能聚在一起唠家常。” 风庙村共有 6 个自然村、10 个村民组,以往老人们虽然同属一个行政村,但因为自然村居住分散,相互串门走动较少。李进超回忆,在大食堂运营的第二天,两位 80 多岁的老人见面后激动地手拉在一起。原来,她们年轻时是亲密无间的 “闺蜜”,但婚后便再未见过面,尽管两个自然村相距不远。“若不是村里开办了这个大食堂,我们这辈子可能都无法重逢。” 两位老人感慨地说。
然而,仅依靠捐赠并非长久之计,如何实现 “爱心大食堂” 的可持续运营仍然是重中之重,对此,风庙村委副书记李进超早已规划。“起初,我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借助网红思维、流量经济,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关注并捐赠,先把这项事业顺利开展起来。待后续运营相对稳定后,我们计划开展副业创收,为大食堂的长久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李进超打算充分调动老人们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后期,我计划让老人们在周边闲置土地种植蔬菜,实现食堂原材料的自给自足,多余的蔬菜还能售卖,为老人们增加补助。同时,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参与小饰品和工艺品的代加工生产。这样一来,既能保障大食堂的长期运营,又能让老人们在劳动娱乐中获得收入,发挥余热。” 他还提到:“老年人最怕吃饱饭后无所事事,长此以往身体容易出问题。我们会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让他们都能体现自身价值。” 老人们聚在一起交流互动,适当参与劳动,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爱心大食堂” 秉持 “互助养老、人人奉献” 的理念。前期运营由村两委会组织引导,后期将成立 “银龄会”,实现老人自治管理。通过老人之间的互助互爱,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确保大食堂能够长久运营下去。风庙村现有在户人口 1700 多人,65 岁以上老人 240 多人,目前日均就餐人数达 60 余人。在革命老区建设的征程中,风庙村 “爱心大食堂” 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与关怀,更传承和弘扬了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力量,成为革命老区建设新气象的生动实践范例。
(责任编辑:张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