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摘要:漯河市坚持以园区化为抓手,通过大力推进农业全环节提升、全产业融合、全链条增值、全要素保障,切实以高水准农业产业园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背景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作出“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重要指示,为粮食主产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市,近年来,漯河市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做法
一、以农为本,强化三产融合。坚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依托特色产业,以规模化种养植为基础,指导产业园重点发展1—2个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优质小麦、玉米、小辣椒、食用菌等16个种植类和生猪、鸡、黄淮肉羊、青虾4个养殖类优势特色产业。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185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18.7万吨、生猪出栏338.2万头。二是做强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合作种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围绕市场需求,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推广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打造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培育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总面积64.8万亩。三是拓展农业功能业态。依托大徐村西瓜农业产业园、乐田生态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培育发展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创意农业、休闲康养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举办西瓜采摘文化节、油菜花节、中原桃花节等活动。将园区农业生态功能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推出5条幸福乡村生态游线路,临颍县食尚年华乡村田园休闲游路线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行(夏季)精品景点线路。
二、联农带农,促农稳定增收。积极构建入园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农增收。一是产业化联合体带动。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提供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服务。建立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2个、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吸纳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29家,年产值突破900亿元。二是政策措施吸引。联合出台金融、人才等支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市级产业园给予最高3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对高校毕业生、专业人才和技能劳动力到产业园创业、就业的,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已发放市财政奖补资金3500万元。三是鼓励群众参与。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采购、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种养托管等,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共带动农户5.3万户,吸纳就业4.42万人。
三、科技引领,助力转型跃升。聚焦设施装备、仓储物流、数字农业等关键环节,优化建设项目布局,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一是发展智慧农业。以推广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种养模式为抓手,指导产业园加强先进设施设备引进和推广应用,搭建智慧化发展平台,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如指导郾城区以商桥镇为试点,建立高标准农田设施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农田设施管护信息化;依托联泰食品建设2600亩大田种植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打造“食品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大田数字农业。二是突出科技赋能。指导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服务团队,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指导舞阳县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省农科院、华中农大、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园区良种覆盖率100%。三是强化质量保障。整合国家级、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328个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站点),建立巡查、抽样、检测、追溯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机制,年均检验检测样本7.3万批次,食品安全考核连续4年获评全省A级。
近年来,漯河市强化政策措施实施,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三链同构”的实施意见》,按照“1+8”规划编制要求,编制《漯河市全域创建现代产业园发展规划(2021-2025)》和各县区发展规划,坚持“六有六化”标准,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文旅、研发、示范、服务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推进“四级联创”,形成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龙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骨干、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支撑、县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全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系,全市全市已培育1个国家级、3个省级、21个市级、20个县(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年总产值67.08亿元,净利润1.99亿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0.5%。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