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能 苦干实干
延津县老促会积极为老区人民办实事
杨国强 杨晓玺
河南省延津县老促会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克服人员少、年龄偏大等困难,发扬“团结、进取、奉献”的精神,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老区建设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动员呼吁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区发展,积极反映老区人民的要求和呼声;牵线搭桥,帮助老区开发资源,为老区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建设项目,扶持老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开展老区妇女青年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技能,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为老区办了一系列实事好事,深受上级党委政府和老区人民的赞扬。先后4次荣获新乡市老促会“老区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中共新乡市委、市政府评为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扶贫开发先进单位,被延津县委、县政府评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集体;被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评为先进单位;连年荣获中国老促会老区宣传工作三等奖。
营造关心老区建设浓厚氛围
为了使社会各界和全县人民不忘老区、了解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延津县老促会积极深入宣传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老区建设的指示、方针和政策,宣传延津老区革命斗争故事和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的关心和支持。二是在县史志办编撰的《延津年鉴》中开辟专版,连续15年介绍老促会概况和成效。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在《中国老区建设》和省、市《老区建设》及《延津大事月报》等报刊媒体上报道县老促会的工作动态、老区的发展和变化。四是系统宣传延津老区,抽调有工作经验、熟悉老区历史、有一定写作能力的老同志,先后编写了约3万字的《延津县革命老区纪实》,被新乡市老促会、新乡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编的《火树银花》丛书收录,编写的《在改革中前进的延津老区》被中国老促会《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大型图书录用。2021年编纂的《延津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一书(33万字)受到河南省老促会通报表彰。 连续10年征订的《中国老区建设》杂志,覆盖县四大班子、县直26个职能单位和5个老区乡(镇)及全部老区村庄。对促进延津县老区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给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调查研究是老促会工作的主要课题,也是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的主要信息途径。延津县老促会自成立以来就紧紧抓住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长期以来,历届县老促会的正副会长、理事单位不断深入老区乡村、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走村串户,调查研究上百次,参与写出调查报告50多篇。县、乡党委和政府对调查报告提出的建议十分重视,有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批示,有的被批转到老区乡(镇)党委和政府,有的被市老促会转发,一部分调研报告进入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老促会人员不顾年迈体弱,深入老区走村串户,了解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针对黄河故道和苦水区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状况,撰写了《关心老区疾苦,帮扶老区脱贫》的报告,呈送县委、县政府,引起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批转县有关职能部门给予及时帮扶,缓解了老区贫困户的生活困难。
针对县境东北部革命老区部分村庄苦水区饮水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撰写了有关解决苦水区群众饮水安全的调研报告3篇,受到市老促会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经过不懈努力,先后争取省、市财政扶贫资金167万元,给马庄乡唐庄村、魏邱乡李留店村、王楼镇吴桑科村各打一眼深水井,使3个村3300人饮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为彻底解决苦水区最严重、面积最大的王楼镇群众饮水难问题,通过老促会的多方努力,延津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一次性筹资18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王楼镇自来水厂,对全镇7眼深水井进行联网,铺设地下管网89.8公里。使全镇35个行政村、8750户、3.1万人全部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实现了全县乡镇第一个统一供水,彻底结束王楼镇革命老区群众世代吃苦水的历史。延津县老促会在老区安全饮水、修桥铺路等工作中,解决了群众多年急难求盼的难题,先后有王楼镇吴桑科村、马庄乡油坊村、魏邱乡李留店村干部群众自发赠送老促会3面锦旗。
老促会根据实地调研,撰写了《老区乡村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呈报县委、县政府和市老促会。市老促会和县委主要领导非常重视,亲临王楼镇新集村调研路况损坏情况,现场拍板定调道路铺修实施方案,解决了该村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题。撰写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扶贫典型的做法和经验》等调研报告,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发迹了积极的参谋助手作用。
特别是在2017年,老促会在对革命历史遗迹、遗址和“五老”人员(老军人、老党员、老民兵、老地下交通员、老儿童团员)摸底普查的基础上,撰写的《关于延津革命历史遗址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宣传部长具体专抓,整理编写了《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办事处纪实》,制作了电视专题片《镌刻在延津大地的红色记忆》,并邀请曾在延津工作战斗过革命前辈及其后裔、幸存的“五老”人员及部分专家、学者,参加当年7月25日由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的纪念“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成立74周年研讨会,倾力保护、抢救红色革命遗址,挖掘、弘扬老区抗日斗争史和革命精神,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省拨款190万元对“四县边”旧址进行了整修,翻修了濒危建筑。现已成为延津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走访者络绎不绝;争取上级资金29万元,在马庄乡野厂村,新建了延津野厂抗日保卫战纪念碑及14000平方米的广场。
努力为老区办实事
为了帮助老区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急需的困难,县老促会不但为老区多办实事、好事,还协调职能理事单位在资金、项目上重点向老区倾斜。
申报建设项目,争取财政扶贫资金。先后争取省、市老区建设项目19个、财政扶贫资金243万元,协调资金180万元,先后帮助丰庄镇南皮村,马庄乡刘枣庄村、唐庄村、柴胡寨村、原屯村、油坊村、野厂村,胙城乡王堤村,魏邱乡北大柳村、李留店村、沙河村、李恩村村,王楼镇吴桑科村、宋洼村、新集村、吕桑科村、申湾村、前牛村等18个村庄,解决了安全饮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特色农林产业,革命历史遗址保护中的实际困难和长期存在的遗留问题,真正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救助困难家庭,圆贫困学子大学梦。县老促会自成立以来,共为20名考入高校的老区贫困大学生争取到大学期间学费全免的优惠政策;先后为王楼镇前牛村、吕桑科村、王楼初中,魏邱乡李恩村,马庄乡王泗坡村,胙城乡后董固村,丰庄镇殷庄、丰庄村,共计9名老区贫困大学生和一位教师,争取到宋河老子教育基金会每人5000--10000元的助学资金和一台手提电脑,解决2个孤儿和7位特困家庭的经济困难,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
协调职能理事单位,重点解决老区群众多年关注的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县老促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协调县交通运输局、扶贫办等职能部门,先后投资6500万元为80多个老区村铺修硬化了村道和田间生产路,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儿童上学;县水利局在完成王楼镇自来水厂筹建和全乡联网供水工程后,又对其他4个老区乡镇的120个行政村实施了逐乡分片联村管网供水,促使老区农户基本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县卫健委先后对老区7所卫生院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50%的行政村新建了标准化卫生室。为提高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还为基层卫生院配置了CT、彩超、救护车和发热门诊设备,解决了老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教体局在全面完成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改薄建设项目后,又筹措资金9000多万元为5个老区乡镇新建、改扩建21所配套齐全的公办幼儿园(附属幼儿园)和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使老区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
以到老区乡村送文化宣传、卫生义诊、科技普及为主的“三下乡”活动,是延津县老促会多年坚持开展的主要工作。
协调组织县二夹弦剧团和流动舞台车,先后到5个老区乡、镇的48个行政村慰问演出320场,观众达38万余人次。县老促会妇工委还组织全体委员到老区乡镇的5所敬老院,为“五保”老人举办歌曲、戏曲专场演唱会,受到老区群众欢迎和称赞。
除此之外,县老促会每年还协调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医生、主任医师,到老区乡、村开展1--2次送医下乡义诊。配合郑州市肝病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医学院三附院的专家、教授,先后在5个老区乡、镇的38个村开展肝病、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共为1.4万多名群众和妇女进行免费检查,促进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积极联系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师、畜牧兽医师和科技工作者,深入老区乡村田间地头、专业合作社现场,宣讲传授农、林、牧和大棚蔬菜科技知识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举办各类培训班280多期,培训人员2.1万人次,使610个贫困户、2800名贫困人口受益脱贫,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