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典型经验/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

革命老区延津县发展优质小麦产业纪实 杨国强  杨晓玺

发布时间:2024-09-29 16:31:22  浏览量:131



故道纵情书华章

                           --------革命老区延津县发展优质小麦产业纪实

杨国强   杨晓玺

 

引子

千古延津一小县,少有繁荣多凄惨。

过往骚客常感慨,碱盐灾害诉笔端。

昔日荒凉不毛地,今朝千顷变良田。

凤凰涅槃浴火生,津人再笔撰美篇。

  革命老区延津县地处古黄河故道,历史上又小又穷。最小时辖区不足3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两万;最穷时年上缴中央赋税仅为二两纹银。翻开延津史书,描写县情的诗文可谓成篇累牍,车载斗量,但多含“四野不毛”“满目斥卤”等令人触目惊心的贫穷困顿字眼。“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荒”(明·于谦《荒村》)。匹马延津路半程,连村荒草不堪耕。民熬碱土为盐食,妇纺棉花作布经。”(·邓章延津纪事》)三里孤城两面沙,东南遍地碱生花。民间恒产知何在?几度观风几度嗟·张佥事东司留题》)......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治沙治碱治水,而今的延津县,坐拥百万亩良田,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黄河故道冲积平原沃野万里,一马平川;上沙下黏“蒙金”土壤发苗保肥,透气锁水。独特的地质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优质强筋小麦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更多蛋白质,从而使得小麦食品具有“筋、香、软、”等特性。延津县优质麦生产名扬全国,被冠以“中国第一麦”之称“中国小麦看河南,优质小麦看新乡,强筋小麦看延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延津成为名副其实的豫北粮仓并走出了一条“以小麦经济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

  延津县优质小麦产业历经20多年锲而不舍、一路褴褛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2022年,全县小麦总产3.9亿斤,最高单产907.12公斤,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

一、起步

  小麦是我国北方夏粮主导作物。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联产承包,小麦产量一路走高。但因分田到户,农民各自为战,自留种多、乱、杂,新科技推广难度大,产品质量差,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当时我国小麦食品加工企业生产面包、饼干、方便面、点心需要大量的优质专用粉,而面粉加工企业生产专用粉则需要大量的优质专用强筋小麦作配料。但是强筋小麦国内缺口大,只能从美国、加拿大高价购买,形成小麦种植品种、质量与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在1997年以前,延津也曾被“小麦高产不优质、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困扰,传统粮食大县的农村经济活力不足,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延津县地上无山,地下无矿,要想走出经济发展困境,还必须在土地上做文章。如何做?从哪里做?自1998年开始,延津县决策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在顶层设计上决定在全国率先启动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和加工,开启了小麦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延津县不断思考如何让小麦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农的产业,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品种、结构和管理方式,引领小麦产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99年5月,延津县委、县政府召开大规模的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专题部署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工作,强调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是延津县夏粮生产的一次革命,必须全县动员,全民发动,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全力配合。专门印发了延文(1999)40号文件《关于成立延津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领导小组的通知》,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4大家领导和18个有关县直单位一把手,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局长担任。下设4个服务组:组织协调组、宣传报道组、专家技术服务组、农资供应保障组,从而在组织上为优质麦发展奠定了基础。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印了《优质麦栽培技术要点》《千亩方、万亩方技术管理操作规程》等资料20万余份下发到各乡、村、户,达到每户一张明白纸,多户一个明白人。还印发了延政文(1999)35号文件《关于1999年优质麦发展任务的通知》以及《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鼓励奖罚措施,确定当年全县优质麦种植面积20万亩,原种繁育1万亩。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地块。县政府与各乡镇和县直局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实行目标管理。与此同时,由县领导带队,到河北省藁城市小麦研究所强筋小麦种子繁育基地进行考察观摩,引进藁优503、8901、9415,河南农科47、郑农34,366丰德存系列等原种,进行示范种植。在对品种优中选优、本着适地适种的原则,创新“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供种、统一土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播机收、统一收购。此办法被省农业厅、粮食局向全省推介。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实行单品种种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间,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学,对生产全程包技术服务。由于方法对路,措施得力,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延津县优质麦面积逐年滚动扩大,单产总产逐年提升,品质品位逐年提高,受到群众的认可和接受。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由1998年的8千亩发展到2006年的58万亩及2022年的100万亩。优质麦种植成方连片由“百亩方”发展到“千亩方”“万亩方”。

二、成效

  历经20多年的艰苦探索,优质强筋小麦已经成为延津县的一块“金字招牌”。延津在小麦产业发展上创造出多项全国第一:2001年第一家注册小麦原粮“金粒”商标品牌,结束了国内大宗农产品有品无牌的历史2002年2.5万吨金粒小麦从江苏连云港装船,漂洋过海出口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启动了中国磨粉小麦出口的破冰之旅,实现了我国强筋小麦出口零的突破2003年,延津县小麦经济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被誉为我国发展小麦经济的延津模式。回良玉、马凯、杜青林等国家和部委领导人多次到延津视察调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四次介绍延津经验,中央政策研究室连续三年就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到延津调研,《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重磅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很快在全国形成了“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的初步共识和良好印象。2004年,延津县小麦生产龙头企业--金粒麦业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一家创新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合作新机制,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第一家实现了小麦现货加期货的经营模式,延津优质小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与加麦、美麦并列成为国内外小麦价格走势的风向标成为全县优质麦发展的一面旗帜。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许多人也许不会想到,在你酣畅淋漓地品尝着“国酒”的醇厚悠长美味时,茅台酒的主要原料居然是来自延津的专用小麦。2011年4月11日,延津县2万亩优质有机小麦顺利通过了贵州茅台酒厂近乎苛刻的原料筛选条件。“延津小麦酿国酒”自此被传为佳话,以茅台酒厂为代表的多家食品企业对延津小麦予以肯定。而今,延津县茅台酒专用优质有机小麦已发展到8万余亩。“茅台酒,延津麦”,成为许多延津人引以为豪的资本。

  2016年春,经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检验中心评定,延津强筋小麦品牌价值17.55亿元。经测定,延津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品质不亚于加拿大小麦和美国小麦,有些指标更胜一筹。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晨阳列出了延津强筋小麦的几个主要指标: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能长达20多分钟,很适合用于高端面食品的加工。投放市场后,广受食品行业青睐和赞誉。

 三、完善

  延津县不断调整小麦生产结构,围绕优质小麦打造“黄金产业”,实现了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储藏、商品化加工彻底摆脱了传统农业县“丰而不富”的弊端,闯出了一条依靠优质小麦产业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路子。

  为支持优质强筋小麦基地的发展,延津县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了县有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乡有农业技术区域服务站、村有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构建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农民在生产上遇到技术难题,随时随地不出家门就能找到专家进行咨询。全县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培训发证、具备标准化制定资格人员5名,高级农艺师10名,农艺师50人,助理农艺师73名,技术员116人。目前仅现代小麦产业园内有各级龙头企业22家,专业农业合作社159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132家,种粮大户215家。这些农业技术力量和经营实体,犹如延津农业生产肌体上一条条强劲的动脉,源源不断地为全县小麦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输送着营养和活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每到五月中下旬,延津县百万亩的品牌化小麦籽粒饱满,一望无际,波滚浪翻,长势喜人,成为豫北大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河南农业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仅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品牌效应,而且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质量、产量连年攀升。2015年,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小麦种植户王启富实现了每亩单产700公斤、亩产值2000元的历史性突破2020年,塔铺街道办事处通郭村村民王子忠种植的优质小麦,每亩最高单产860公斤,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引发媒体广泛关注2022年,最高每亩单产达到了907.12公斤,再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引起世人的瞩目。延津县大打小麦牌,小麦产业横空出世,享誉全国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四、互赢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

  小麦好不好,种植的农户最有发言权。延津县小潭乡西吐村村民裴学清是村里的种粮大户,提到自家地里的小麦品种,说:俺的小麦一亩地下来比普通小麦多收入120多元!”据市场行情,延津优质小麦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出0.2--0.3元,仅种植原粮一项,就能带动全县农民增收6000万元以上。

  良好的原材料基础优势,对全国各大知名食品生产企业产生了“虹吸”效应,一些食品界的企业家纷纷组团到延津调研考察,投资兴业。

  以延津克明面粉有限公司、山东鲁花(延津)面粉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面粉加工企业,设计小麦日加工能力4000吨以上,年产面粉100万吨以上。产品以高筋面粉为主,以专用小麦粉为特色,远销国内外,与盼盼食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以山东鲁花(延津)食品产业园、延津县克明面业有限公司、延津克明五谷道场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面条、挂面及方便面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50万吨。逐步形成了以面条、挂面为主,以儿童营养面等功能性面条和乌冬面、方便面等方便速食产品为特色的几十个大类、上百个品种的面条制品。

  以新乡云鹤食品有限公司、河南京都笑脸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速冻面食企业,大力发展手抓饼、冷冻水饺、汤圆、粽子等餐厨产品,各类速冻面食品类已达上百种,客户涵盖了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酒店及商超批发零售企业,年生产能力达4万吨。

  以延津三只果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精益珍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休闲食品企业,是做大、做强、做巧小麦产业的一个重要板块。形成了方便食品、饼干烘焙食品、膨化食品等特色休闲食品产业,产值过亿元,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

  目前,延津县已形成以小麦为头雁,以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构筑起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的“全链条、全循环”的产业链,小麦产业化经营模式享誉全国,以小麦为基础资源的食品加工业已跻身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形成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的发展布局。截止2020年,小麦专用粉产品达40多个,年产高档挂面40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鲁花集团、克明面业、笑脸食品、云鹤食品、千百知饮品等知名食品在这里开花结果,取得辉煌业绩其中克明面业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挂面生产基地。此外,延津小麦还长期为康师傅、达利园、盼盼等国内知名食品品牌提供原材料。

  经过多年发展,延津县食品加工产业小麦年加工能力达120万吨以上一些粮食收储企业纷至沓来,在延津安营扎寨,从事收购储藏业务。中储粮延津库、豫粮集团、中原粮食集团、京粮集团、鲁花集团、金粒麦业等72家粮食企业先后入驻,总仓储量达120万吨,延津已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优质小麦集散地。

  延津的小麦产业,不仅连接了“田间”和“厨房”,更延伸到了“餐桌”。“延津火烧”是当地有名的特色小吃,全县从业人员上千人,年产值上亿元。火烧手艺传承人裴胜利,火烧竟然卖到了韩国。得益于延津强筋小麦的上乘口感,裴胜利的火烧店实行产业化运作,生意红火,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分店处处开花,最远的一家分店开到了韩国。

  延津的小麦不光能吃,而且还能“玩”,生产成多种工艺品,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将小麦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延津县积极探索做大做强文旅产业。麦田民宿、科普研学基地、手工艺品培训制作等项目逐步开展。尤其是小麦穗干花手工艺品制作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小麦工艺品的附加值很高,麦子在扬花期开始收割,加工漂染后,一株麦穗干花市场价3--8分钱,一束彩色麦穗干花在市场上能卖到1.2元,按一亩地所产30万穗来计算,综合效益最少也有9千元,高者可达2万元。  

  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延津批准创建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1.9亿元,规划面积498平方公里,涉及10个乡镇、街道办和1个产业集聚区,包含21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7.2万人,园内耕地面积55.5万亩,常年种植小麦53.5万亩,主导产业覆盖率达96%,产业园内专用小麦占比达85%。新建了小麦展览馆,重点建设了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农情监测与绿色防控工程、水肥一体化示范工程,配置了移动喷灌水肥一体化装备、农情监测物联网装备、植保无人机飞防装备、大田病虫害绿色防控植保机装备、大型谷物联合收割脱粒装备等,从而为延津小麦产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使延津小麦实现高质量发展如虎添翼。科技创新支撑有力,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中国第一麦”实至名归。

  延津小麦生产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举乡村振兴富民强县大旗,让延津小麦走向世界餐桌!已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也是延津小麦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白廷斌)


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