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九字诀”发展经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叶县用准用好财政衔接资金助推老区产业振兴
平顶山市老促会 叶县老促会
摘要:叶县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就有中共党组织建立,红九军在这里成立。近年来,叶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布局为关键,以资金投入为保障,围绕产业振兴破题起势,立足资源禀赋,注重培大扶强,做好“土特产”文章,量身定制一系列针对革命老区的专项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优先安排项目,为老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政策保障。
背 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讲话精神。叶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两个确保”、“十大战略”重大部署,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融合,锚定“一个加快”、“两个更好”目标,集中精力推进特色产业促老区振兴发展。
做 法
一、“统、撬、贷”三维度发力,放大产业发展“资金池”。强化投入保障,优化政策供给,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革命老区发展、老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叶县坚持“统、撬、贷”三维度发力,构建起“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控水”的资金筹用格局。一是念好“统”字经,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出台《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落实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实施细则》,明确“应统尽统、应整尽整”原则,划定10类省级资金、7类市级资金整合范围,为统筹整合资金提供政策依据。成立由县长任指挥长的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筹措使用与监管专项指挥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定期研究推动工作,为统筹整合资金提供组织机制保障。2021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03亿元、2022年统筹整合3.15亿元,2023年统筹整合3.2亿元。二是念好“撬”字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下乡。创新“财政资金+自筹资金”资金投入使用模式,明确用于产业发展类项目的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其余资金由致富能人、村集体或龙头企业通过现金注资、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予以匹配。同时,规定财政投入资金不以现金方式直接转赠,必须形成可量化固定资产,产权及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经营主体以租赁方式独立运营,并负责项目后续管理维护。在充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念好“贷”字经,金融活水赋能产业兴农。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整村授信工程,探索“党建+金融服务”路径,创新推出适用于党员、村两委干部的“党员先锋贷”,适用于特色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富农贷”,适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村兴贷”等信贷产品,建立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放款机制,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办理流程,通过精准、高效、优质、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跑出金融赋能、产业兴农“加速度”。
二、“招、引、育”三融合聚力,培植乡野田间“土特产”。叶县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合革命老区发展的特色产业道路,将革命老区产业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革命老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变“撒胡椒面”为“攥指成拳”,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一是念好“招”字经,激活产业“龙头”。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出征”,持续完善“四个图谱”,广泛开展“四个拜访”,综合运用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科研招商等方式,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招选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创新“1(1个核心区)+X(若干基地)+Y(零散农户)”模式,构建“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产业园区+村级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任店韭菜、龙泉食用菌、廉村辣椒、常村中草药、马庄牛羊养殖加工等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二是念好“引”字经,舞活产业“龙身”。大力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成立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资金扶持返乡创业,出台20条硬核举措吸引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设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打造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返乡创业园,探索推行“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实体、企业分别授予最高50万、250万、500万的贷款额度,为返乡创业铺就坦途。成立驻昆山流动党委和“务工人员之家”,建成全国首家跨区域合作零工驿站,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县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试点,畅通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微循环”。目前,全县累计返乡创业4.5万人,落地项目1327个,创办经营实体4.2万个,带动就业14.1万人。依托乡镇返乡创业园发展的龙泉门业、洪庄杨鞋业、夏李伞业、仙台龚店磨具加工业等已初具规模。三是念好“育”字经,摆活产业“龙尾”。在做好龙头企业招引、推动返乡入乡创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初见规模且有发展潜质的本土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已建成的9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培育壮大了天硕农业等一批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形成“农户+村集体(种植大户)+公司+金融+保险+互联网”全程土地托管新模式,全县累计托管、流转的土地21.5万亩。抢抓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机遇,选育创大面业为头部企业,注入财政衔接资金2亿多元,推动富硒小麦产业园建设。
三、“建、管、评”三环节着力,丰富绩效评价“工具箱”。财政衔接资金用得准不准、好不好,绩效评价是关键。叶县紧盯谋划建库、实施管理、监督评价等关键环节,推行全流程管理,实现项目谋划科学化、项目实施规范化、项目绩效最大化。一是念好“建”字经,确保项目谋划科学化。出台《县级项目库建设实施意见》,编制《项目编报指南》,明确建库原则,规范入库程序,组建项目前期工作专班,下沉乡村一线,“点对点”进行精准指导,重点做好实地踏勘和前期论证;强化“三不得入库”管理,把联农带农作为项目入库实施的前置条件,扎实做好合规性、约束性审查。二是念好“管”字经,确保项目实施规范化。编制下发县、乡、村三级项目实施资料清单,从项目库建设、项目前期设计、招投标、工程监理、资产管护、收益分配、公告公示等方面进行流程再造,实施全流程管理,实现全周期管控,从源头上规范项目实施。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名领导包抓”的工作推进机制,一包到底、一抓到底,全程做好宣传动员、要素保障、组织施工、资金拨付等工作,确保项目高质高效推进。三是念好“评”字经,确保项目绩效最大化。紧扣绩效目标、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四个方面,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推行“四表(申报表、审核表、监控表、自评表)两报告(监控报告、自评报告)”制度,对于资金特别大的项目实行第三方重点评价,以提高资金绩效为中心,突出全覆盖评估、全流程评估、以评促改。
成 效
资金筹用更加科学。积极发挥衔接资金对金融、社会资本的“杠杆撬动”作用,探索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近年来,叶县累计投入产业项目资金共6.3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银行贷款融资等资金9.07亿元。
产业发展更具特色。投资3.2亿元的叶县食用菌产业园一期二期、投资2.8亿的优质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相继建成,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常村镇千村堂医药科技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常村镇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任店镇月庄村、龙泉镇草厂街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资产管理更显长效。出台《脱贫攻坚以来扶贫资产管理办法》,以明晰项目资产归属为基础,以规范运营为手段,以保值增值为核心,切实发挥资产长期经济效益和惠民社会效益。2013年以来,全县共确权登记有形化资产4603处,涉及投资29.01亿元,分年度、分乡镇、分村建立资产台账,做到底数清晰、权属明晰、管理责任明确。同时出台《产业联农带农项目资产村集体经济管理与收益分配实施方案》,真正让村里有钱办事、群众稳定增收。自2016年以来,叶县连续6年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均获得全省“优秀”等次,累计获得省级奖励资金2000多万元。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