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千里跃进 中原回响 (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30 11:20:44 浏览量:290
编者按:
今年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12万大军从濮阳一带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为重温刘邓大军气壮山河的伟大壮举,弘扬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精神内涵,本报与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推出此特别报道,以飨读者。
——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韩斌
河南日报记者 刘海涛 刘一宁
追忆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1947年是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那一年,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如何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韩斌,回顾70年前千里跃进的伟大壮举,探讨如何汲取精神力量,决胜全面小康。
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怎样?战略意义何在?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盘大棋,中央早在全面内战爆发时就开始筹划,提出了从太行、山东解放区抽调主力进军大别山的设想。1947年,战场形势敌消我长,于我有利。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当时,确定的主要突击方向即为大别山区。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便在100多里宽的广阔地面上,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经过艰难跋涉和激烈战斗,在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率部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三路大军全都打到外线,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中原地区由敌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我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河南都发生过哪些大事?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豫北开始,途经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地,许多重大事件、著名战斗都发生在河南境内。
渡汝河时,遭敌堵截,万分危急。刘伯承的号召振聋发聩:“狭路相逢勇者胜。”渡淮河时,邓小平回忆:“过淮河,刘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刚刚可以过人。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
在千里跃进的过程中,中原儿女积极拥军支援前线,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
问: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回顾这段历史有何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千里跃进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我们纪念千里跃进这一革命壮举,就要发掘精神财富,弘扬精神力量。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千里跃进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战略转折,军事上困难大怎么办?杀出一条血路,拉开战略进攻序幕。切断后路的千里跃进战略,为的就是大局。正如邓小平说:“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当前我省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下足“绣花”功夫、啃掉贫穷这块“硬骨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前辈勇往直前的气概、敢于牺牲的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牢记政治使命,履行政治责任;要在完善、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强化扶贫协同、凝聚攻坚合力;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中央精准扶贫各项要求,在河南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河南日报记者 王绿扬
翻阅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可以看到,1947年6月3日,刘邓大军指挥部进驻安阳县西蒋村马氏庄园。正是这一天,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30万大军攻击我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的军事进攻。一年后,中央军委下达作战命令,让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豫北反攻作战结束后,积极准备,在6月底突破黄河防线,南下作战,挺进中原。在这种背景下,刘邓大军进驻马氏庄园进行休整。
马氏庄园占地20000多平方米,为清末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府邸,也是辛亥革命女志士马青霞的故居,1946年已经收归公有。在庄园中区一路内,百年古树“龙抱槐”枝繁叶茂、相偎相依,好像一把撑开的巨伞。这座清幽静谧的小院,就是当年刘邓大军的指挥部,也是“鲁西南作战会议”召开的地方。
时间回溯到1947年6月22日。这一天,在马氏庄园内的刘邓大军指挥部会议室正召开着作战会议,邓小平带着四川口音的讲话声不时传出窗外。
“现在,敌人进攻的重点是山东、陕北。正如刘司令所讲的那样,敌人采用了‘哑铃战略’,把铁锤放到了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是敌人的中央战线,让敌人左右失措,把仗打到国民党腹地去。”邓小平指着墙上挂着的大幅军用地图说。
刘伯承起身倒了一杯水递给邓小平,说:“山东按住敌人的脑袋,陕北按住敌人的双腿,我们拦腰砍他一刀。大别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我们的老区,多年来我们的游击队一直坚持着斗争。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踞武汉,钳制中原……”
根据记载,这次会议对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及鲁西南战役进行了具体部署。一天后,刘邓大军立即奔赴黄河北岸,在张秋镇至临濮集200华里的宽阔地段上,于6月30日晚突然发起渡河,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安阳市党史研究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刘邓大军虽然在马氏庄园驻扎只有短短20天,却留下了一段段佳话:邓小平在庄园外散步时,看到当地干部对收麦群众态度不好,立刻批评了他们,并告诉他们“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像地主那样对待人民群众”;离开马氏庄园前,刘伯承要求战士们为百姓打扫房屋、担满水缸,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如今,马氏庄园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每天都有一批批省内外游客来到庄园内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6月27日,来自苏州的游客张先生在刘伯承故居前驻足观望,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他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我们都知道,没想到作战部署是在这里进行的。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段历史中,听到号角再次吹响,这个号角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河南日报记者卢松
台前县孙口镇老渡口,是滔滔黄河流向的一个转折点。夹带着泥沙而下的黄河水,冲击着此处坚实的坝基,打个弯后朝下游流去。
“70年前,刘邓大军在这里渡河挺进大别山,成为解放战争的一个转折点。”6月26日,孙口渡口的“刘邓首长渡河处”石碑前,台前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岳耀喜说。
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史料记载:“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要求刘邓大军,务必于1947年7月前突破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大量歼灭敌人,然后向敌纵深腹地大别山挺进,在鄂豫皖作战,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孙口镇素有冀、鲁、豫、苏、皖“五省通衢”之称,历史上为黄河水路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台前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王为峰介绍:“当时孙口镇背靠冀鲁豫解放区,群众基础较好,刘邓首长决定把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选择在孙口渡口。”
置身黄河岸边的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内,一幅幅真实的战争照片、一个个浴血奋战的人物模型、一件件遗留下的珍贵物品,一下子又把记者拉回到弥漫着硝烟气息的渡河战役中。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首长下达了渡河命令。黄河北岸2000多名水手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敌人飞机和对岸炮火的轰炸,驾船强渡。“听长辈们讲,有的水手即使负伤了,包扎后继续驾船。一夜往返八九次,护送一批批战士成功渡河。”孙口村60岁的王大爷竖起拇指说:“战士们很英勇,还没等船靠岸,一个个跳下去,蹚着水冲向对岸。”
国民党部队精心设防、自诩足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一夜间灰飞烟灭。美国军事顾问团接到战报惊呼:“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失守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惊呼:“中国发生了‘六卅’事件!”
岳耀喜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孙口渡口一直担负着重要的使命。1947年9月,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0万人从这里转战;1949年4月,林彪、罗荣桓率领50万东北野战军从此向江南进军。因此,群众亲切地把孙口渡口称为“将军渡”。
黄河东流去,一年又一年。“将军渡”的名字已深入人心,孙口村小学、商店、工厂、黄河浮桥都以冠之“将军渡”为荣。台前县委、县政府沿着黄河开发的“将军渡”红色旅游景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干部群众前来纪念、游览。
“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凝成的渡河精神,正成为台前人民继往开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台前县委书记常奇民说。
行走在台前这片红色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处可见。“将军渡”附近,摆渡过河成为历史,京九铁路孙口黄河特大桥和孙口黄河公路大桥飞架大河两岸。搬出滩区的贫困群众,告别破旧房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光伏发电、电子商务、服装加工等,一个个红红火火的扶贫产业,正为台前人民铺平通往小康的道路。
70年前,“将军渡”见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如今,“将军渡”正在目睹脱贫攻坚为台前县带来的新变化。
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宁
6月26日下午,一辆大巴车在光山县砖桥镇文氏祠堂——“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前停了下来,数十名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的“红军战士”从车内鱼贯而出。“他们是大别山干部学院的学员,来这里进行现场教学。”光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加友告诉记者。
“王大湾”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地名,而是当年为了迷惑敌人的一个代码。迈步走入“王大湾”这片徽派民居,时光似乎倒流,定格在1947年……
十几万刘邓大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急行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突破了一道又一道天然屏障。他们跨黄河、过沙河、战汝河、渡淮河,于8月27日来到大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然而在大别山立足并不比南征简单。大军初到,群众对解放军还不理解、不信任、不敢接触。与此同时,有的部队出现纪律松弛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队囤积重兵将这十万余人团团包围。如何扭转被动局面,避免全军覆没?
9月27日,20多名军旅以上的干部齐聚文氏祠堂,等待开会。邓小平同志到来后,满脸凝重地对大家说:“今天不握手,要开一个不握手的会。”于是,三天三夜的“王大湾会议”就在这个数十平方米的屋内进行。随后,克服右倾思想情绪、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成为会议共识。
如今,纪念馆内仍有一块石头用红字记录着邓小平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严明纪律,联系群众,是我们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的保证。
“当年支援大军杀敌寇,光荣送儿打老蒋。哎!党领咱穷人闹革命,咱豁上个性命支前忙。”这是词作家邬大为创作的大别山民歌小调《永远的大后方》,这首歌真实地记录着大别山区群众“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故事。
纪念馆内一枚被分割成两半的银元,诉说着那段不平凡岁月的军民情谊。
1947年秋,身负重伤的战士焦守愚与部队失散,被敌人追赶。“老乡,我是解放军,救救我。”危机时刻,焦守愚看到有位放鸭人,就赶紧向他求救。放鸭人张性善不仅把他带到墓洞里藏了起来,还给他送饭、送药。为了让焦守愚早点养好身体,张性善偷杀了地主家的两只鸭子,地主发现后将他打得遍体鳞伤。知道情况的焦守愚感动不已。
数天后,焦守愚找到了部队,临行前,他将身上仅有的一枚银元送给张性善。张性善不要,他便把银元分成两半,自己和张性善各持一半,当作日后见证。1957年,在国家机关任职的焦守愚揣着半块银元找到了当年那位救命恩人张性善。他们手持半块银元相认,泪流满面。
走出纪念馆,记者迎面碰见砖桥镇文店村的村民张大爷入馆参观。“儿子大学毕业后,参军成了一名军人,我对这里有了更深的感情。这些革命者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一切,后人一定要接好班,守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打下的江山。”他说。
(摘自河南日报 2017.06.29 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