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
——忆八路军太行七分区三团在辉县抗日根据地艰苦斗争的故事
时 间:抗日战争时期
故事人物:钟发生(原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八路军太行七分区三团团长)
故事情节:钟发生团长对当年战斗生活的回忆
(一)临危受命于我
1943年是日军占领豫北太行山区的第5年,也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当年8月的林南战役,消灭了日伪军700多人,攻克占领敌据点近百处,给了日军和国民党部队庞炳勋、孙殿英沉重打击,大大消弱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在林南战役中八路军太行七分区三团和冀南军区20团担负突破林县城的主攻任务,战争打的非常激烈,当时三团团长周克东壮烈牺牲,政委崔建功负伤,只有参谋长戴光来主持全团工作,所以战斗结束后部队把我从八路军129师特务营调到三团来担任团长,并赋予我团巩固新解放区域、帮助建立地方武装政权和开荒种地、救灾渡荒三项任务。
(二)艰难困苦的岁月
我团自1943年9月进驻,到1944年10月一年多的时间内战胜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回忆四十多年前的那段岁月是心潮激荡,百感交集,可谓“大灾之年同甘苦,军民深结鱼水情”。
1943年初,原三团团部是驻在北河道孙石窑村,为了方便打击敌人,后移驻到北寨村。太行山地带从1942年到1943年是连年遭灾,久旱无雨,庄稼几乎是绝收,同时又逢蝗虫侵袭,再加上驻司寨的日伪军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和烧杀抡掠,使太行山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到之处的时境是饿殍载道、疾病流行、田园荒芜、满目凄凉之感。人们吃光杨、柳树叶,剥净了榆树皮,再吃观音土,人瘦的都是皮包骨头,走在路上是东倒西歪,有的倒在讨饭的路上死去了,有的饿死在自家的床上,我指战员们当看到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喊救命的悲惨情景时,心里十分难过,那些在敌人面前连死都不怕的硬汉,也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中顿时产生对敌仇恨的火焰。
(三)水乳交融的情感
面对如此现实,三团指战员们牢记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帮助群众救灾渡荒作为部队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响应司令员皮定均:“太行山区是我们夺取战争胜利的根据地,太行山人民是我们夺取战争胜利的根本”,这些语重心肠的话,进一步加深了部队官兵和百姓群众的情感。部队每到新的驻地首先是帮助群众,将杂草丛生的院落清理干净,帮助有难群众淹埋无人收殓的尸骨遗体。
同时号召部队节衣缩食,暂停发办公费、津贴费,把每人每天一斤半小米减为一斤,省出半斤交给边区政府或直接分发给驻地群众救济灾民。当时部队的粮食也是来之不易,是战士们爬山涉水从山西省潞城背来的,那时上山西没有大路,正常的天气,背一趟粮食往返也得八、九天时间。后来部队又动员把每人每天一斤再拿出二两救济驻地饥饿垂危的群众,当时四连的连长赵培芳和指导员苗扶中,还让伙房战士把节约的粮食熬成稀粥送到饿的奄奄一息起不来床的群众家中,并用小勺一口一口地喂他们,副指导员孙庭俊说,他们连就是用这种方法救活了好几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老百姓。北寨驻地的房东李大娘被救活后,流着眼泪紧紧握着孙副指导 员的手说:“你们这些亲人啊!真是舍了命救我们这些穷人,没有你们的搭救,早就没有我们了。”
(四)同干共苦战困难
部队的口粮减少后怎么办?我们就把每天三顿饭改成两顿,把过去吃干饭改成吃稀饭,我带领战士们到野地里控野菜,哪些刺芽菜老了有很多硬刺,饭菜喝到嘴里拉嗓子吞咽都困难,粮食少了不吃小米了,直接把谷子打成面吃,下锅饭做好后上面漂了一层糠,战士们看到心里担忧,我怕战士们不愿意吃,每逢吃饭我就带头先盛了一碗吃,战士们见我们领导们吃了,也就跟着吃起来,由于当时缺少食油,大家吃了几天很多人便秘拉不下来,医生、护士卫生员忙了,帮助那些问题比较重的用手指头从肛门一点一点往外抠大便,后来用偏方解决,找当地老百姓搞到一些蓖麻子扎成油,让战士们喝才慢慢得到缓解。
1943年秋收后种麦时,由于群众连吃的粮食都没有,更没有种子下地,为了不违农时抢种,当时部队立即派人到山西陵川、潞城搞麦种,背回来分给驻地老百姓,但很多家庭是既没有牲口又没有劳动力,我们团就组织部队战士帮助群众拉犁耕地,那时,还由于驻司寨的日伪军时不时出来扫荡,所以战士们白天同敌人战斗,晚上披星戴月干活,犁地、翻地、播种,因久旱无雨土地坚硬的很,把绳子拉断了接上再用,肩膀磨破了,垫上块破布继续干,当时不少战士因为劳累过度,拉着拉着就倒在地里了,待休息一会儿起来再继续干,就这样当时帮助老百姓终于把小麦种上了。
(五)军民鱼水情意深
还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由于冬春雨雪充足第二年小麦收成很好,老百姓露出了笑脸,收麦后他们积极踊跃交公粮,不少被部队帮助过的群众,背着粮食来到三团送,部队不收,特别是那些被部队用米汤一口一口喂活的房东乡亲们,眼含泪花激动地说:“这个粮食是你们三团的战士用血汗种出来的,你们指战员们用节约的口粮救活了我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要把这些粮食送给我们的亲人八路军三团战士,让他们吃饱肚子狠狠去打鬼子”。不少群众把自己的粮食放下就走,哎!当时那种感激之情的场面,真是难予言表。真正体现了我们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那艰苦的年代,军民紧密团结鱼水相依的情感写照。
(六)开荒种地大生产
当时为了减轻根据地群众的负担,解决部队给养的困难,我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开荒种地搞生产自救,团里派出一些战士到三郊口、孙石爻一带和驻地南、北寨开垦荒地700多亩,到山西、陵川地域山上采山药,挖野菜,摘野果改善部队生活,战士们还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衣服破了自己缝补,鞋子烂了自己钉,这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军队在太行山一带的根据地的人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人们也永远没有忘记八路军太行七分区老三团的功绩。
注:(该故事根据钟发生团长回忆材料整理)
(辉县市老促会 石明海 陈喜堂)
2025年1月25日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