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老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 龚炳熹
发布时间:2024-09-24 15:57:42 浏览量:262
河南省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 龚炳熹
(2023年6月10日在中国老促会“老区精神研究与宣传座谈会”上的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心系革命老区,走遍了全国各地的革命老区,谆谆告诫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把红色基因赓续好,把红色文化传承好,把革命老区精神发扬光大。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对大别山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作出重大论断,他说:“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之一,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研究老区精神的根本遵循。
一、老区精神的生成逻辑
老区精神的形成过程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坚守密不可分,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前期分别经历产生、发展、定型三个阶段。
大别山革命老区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全过程,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它涵盖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党领导大别山人民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区别于其他革命老区仅限于某一个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民经过生与死、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铸就了历久弥新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
二、老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老区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凝聚而成的,其内涵深邃丰富,主要表现为坚定信念、对党忠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依靠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无私奉献,不屈不挠、敢于胜利。
(一)老区精神的灵魂:坚定信念、对党忠诚
被李先念称为大别山革命老祖宗的董必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不渝,为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董老在其《九十初度》中写道:“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坦露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对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崇高情怀。鄂豫皖苏区重要创始人吴焕先把马克思画像贴在家中供奉祖宗的地方,对父亲说:“他是革命导师,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个新社会来!”家境富裕的吴焕先还把自家的地契、田契烧掉,把田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倾其所有,破家革命,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彻底的革命精神。
鄂豫皖边区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秉持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良品格,初心不改,宁死不屈。新县箭厂河乡赤卫队大队长程儒香被捕后,敌人用4根铁耙齿将其四肢钉在青砖墙壁上,割去他的舌头,但他仍然以顽强毅力,忍着剧痛,使劲把满口鲜血吐到刽子手脸上。大别山刘胡兰式的女英雄肖国清,被清乡团匪徒使用各种酷刑折磨得一次次昏死,并被拔光头发,最后唱着《国际歌》被敌人活埋,年仅16岁。革命老区无数这样悲壮的英雄事迹证明,共产党人之所以有钢铁般的意志,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党的事业的忠贞。
(二)老区精神的精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黄安城保卫战失利后,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和党的地方领导人在黄安县紫云地区的木城寨召开会议,决定留下少数人枪就地坚持斗争,大部队暂时转战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由此跃上新的起点,实现由城市到乡村的转变。大别山地区“土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鄂豫边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为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作出开拓性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重要实践。这同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进军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几乎处于同一个时期。
在保卫鄂豫皖苏区的过程中,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鄂豫皖军民创造了一种最有效的斗争形式——便衣队。便衣队是以县、区、乡干部为核心组成的,以三五人或十余人为一队,身穿便衣,携带短枪、刀矛,奔走于山林和村庄,来往于赤白区之间,捕杀反动分子,袭扰敌人,串连群众。便衣队既是一支游击小分队,又是一级没有挂牌子的苏维埃政权,实际上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工作队。便衣队是鄂豫皖苏区军民的一大创举,成为坚持革命根据地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在大别山创建解放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区分巩固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以及保护工商业等政策的建议。毛泽东十分赞同这些意见,1948年2月17日向全党批转了这个报告,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鄂豫皖苏区的共产党人把群众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把群众的事情视为自己的事情,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既是红四方面军的力量之源,也是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之源。黄安战役历时43天。由数万群众组成的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送饭队、洗衣队不分昼夜地为红军进行战地服务,各地捐赠的粮食、衣服和慰问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战场上。歌谣曰:“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9月10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光山县南向店附近的杨岗接见了坚守大别山的刘名榜、邱进敏等99名游击队战士。邓小平问刘名榜:“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不容易啊!”刘名榜把坚持的情况作了汇报。邓小平既高兴又严肃地说:“对,我们离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他接着说:“你们都是党和人民的好战士,我代表野战军的领导同志,向你们表示感谢!”刘名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战斗在大别山,被乡亲们称为“大别山的儿子”。
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解放区时,邓小平谆谆告诫指战员一定要牢固地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向全军提出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的口号。由于实行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运动,受到城乡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老区新县一次就有6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军。刘伯承后来在回顾这段战斗历程时说:“这就足以表现了人民战争的本质,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2020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说:“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倚靠人民、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
(四)老区精神的品格:勇于牺牲、无私奉献
在大别山区曾经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在大别山区军民的思想意识中,都把战场上的英勇牺牲叫做“革命到底”。在革命斗争中,“‘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是鄂豫皖苏区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写照。可以说,“28年红旗不倒”是大别山军民用牺牲和奉献创造出来的不朽传奇。
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徐海东遭到敌人追捕,受到牵连的徐家共有66人被杀害,其中27个近亲,39个远亲,男人全被杀光,女人多被卖掉。徐海东当时不到3岁的女儿徐文金死里逃生,被三伯父徐金元用箩筐挑着连夜逃走。自此,徐文金隐姓埋名。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地区先后有两百多万人参军参战,有近百万人英勇献身,留下姓名的烈士只有130351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当时总人口不足10万,先后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后,在博物馆院内接见18位红军后代、烈士家属代表时说:“很多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共和国,为了劳苦大众,为了共产党,很早就牺牲了。鄂豫皖这一带,几个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创建人很早就牺牲了,有31年、35年牺牲的,有的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看了以后真正体会到我们的江山打下来不容易,现在胜利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要告慰这些革命先烈。”
(五)老区精神的支柱:不屈不挠、敢于胜利
在长期严酷的革命斗争中,敌我双方在大别山地区形成长期的拉锯战。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在大别山地区“四进四出”,每一次革命主力转移后,大别山根据地都遭到敌人的残酷摧残和蹂躏。白色恐怖异常严重,革命人民遭到血腥屠杀。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无论是留守在根据地的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还是听从党中央指挥,转战出的主力部队,无不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始终保持必胜信念和顽强斗志,不灰心、不气馁,前仆后继,愈挫愈坚,坚持到底,确保革命红旗不倒、直至最后胜利。
毛泽东曾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红四方面军是最具血性的革命军队之一,以善打大仗、恶仗、硬仗著称于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堪称威武之师、虎狼之师。广大将士刚烈无比,威猛无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淬火的砺练中,涌现出徐海东、许世友、郑维山、王近山等一大批个性鲜明、强悍睿智、英勇无畏、敢打头阵、血战到底、不胜不休的猛将。
三、老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鲜明坐标,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第一,弘扬老区精神,有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老区精神所承载的革命先辈所展现出的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本领,对于培养和保持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本领,仍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传承弘扬老区精神,永远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才能克险阻、闯难关、创奇迹,才能更好实现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第二,弘扬老区精神,有助于增强执政为民理念、提升执政能力。老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弘扬老区精神,有助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在建党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建党经验。这对于我们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四,弘扬老区精神,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实现革命老区“两个更好”。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精神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增强人们的爱国之情,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引导人们自觉投身到建设革命老区,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伟大实践之中。
(责任编辑:白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