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
卢长健
(2025年4月25日)
同志们:
在喜迎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相聚在红色沃土鹤壁,共同见证《太行老区 红色鹤壁》史书的发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应邀今天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深感荣幸与振奋。
我是一个老兵,我当团长的坦克团当年就驻扎在安阳县水冶镇,对人民军队安阳、鹤壁一带的军史、战史有一定了解。《太行老区 红色鹤壁》一书是鸿篇巨制,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学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有关章节,仿佛回到老区人民不畏强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战争年代,充分领略刘邓等首长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鹤壁是全国七大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根据地和太行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发改委有关文件,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被纳入太行革命老区。全市5个行政区(县、区),有4个获此殊荣,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充分说明鹤壁老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做的巨大贡献。《太行老区 红色鹤壁》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段历史梳理得非常清晰,这也是鹤壁老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的的主要贡献。
我发言的题目是,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围绕鹤壁老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章节,谈三点感想:
一、该书全景式展现了鹤壁老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至少活跃着三大抗日力量。主力当然是我们八路军129师,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随129师行动,下属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鲁豫军区等。在刘伯承、邓小平、李达、陈赓、杨得志等将领的领导下,八路军在鹤壁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威震太行的抗日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战信心。樟南战役消灭汉奸和土匪武装7000余人,牵制了日军南侵武汉的兵力。林南战役解放了林县以南、辉县以北拥有4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使刚刚创建的林南、汤阴、汲县、淇县、浚县、辉县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安阳战役八路军投入兵力1万余人,攻克据点30余处,解放土地150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为全面大反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或者受共产党影响,鹤壁民众自发组织的自卫队、游击队、独立大队等。我查了一下,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武装力量有12支。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放弃狭隘的小集团利益,奋起自卫,协助太行根据地的八路军,同日伪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比较著名的有段成秀组织建立的太行50团,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汤阴西部山区的多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朝鲜战场被编入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5军一三四团,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其中八连荣立集体特等功。有杨贯一、常仙甫、李子明等为首的浚县天门会,在卫西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天门会武装事实上成为八路军的地下军,后来公开反正,起义后改为冀鲁豫边区浚汤支队,成为二野的一部分。
还有鹤壁民众自发的、零星的抗日行动,这部分力量也不可小觑。1938年二三月份,日寇先后占领汤阴、淇县、鹤壁集、浚县等地,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不愿做奴隶的鹤壁人民,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毁我家园、辱我同胞的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裴庄村民在常仙甫带领下,为了保卫家园,与300多名入侵的日寇展开了一场恶战,杀死日寇数十名,打响了鹤壁抗战第一枪。浚县罗庄村、淇县张近村村民面对日本鬼子的暴行,义愤填膺,一呼百应,用最原始的钢叉、长矛、大刀把进村奸淫妇女的日寇杀死,投入淇河,展现了中国人可杀不可辱的血性,捍卫了民族尊严。周口、冯庄、王桥、王可庄等村的会众及村民主动出击,偷袭日寇占领的浚县码头村,打死打伤日伪军50余名。可以说,太行山上、淇河两岸到处是杀敌的好战场,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极大地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和其他根据地的斗争,充分展现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正是因为有鹤壁革命武装的顽强抵抗与不懈斗争,才让鹤壁这片土地上的抗日烽火始终熊熊燃烧,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了鹤壁力量。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伟大的担当,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铭记。
二、该书把豫北地下交通线的卓越贡献载入了史册
1942—1945年,为冲破日寇的平汉铁路封锁线,维持华北、华东、华中通过冀鲁豫和太行根据地到达延安的交通联系,八路军总部和冀鲁豫军区先后在林州任村建立豫北办事处,在内黄井店建立沙区办事处,在两地之间开辟了5条地下交通线(鹤壁境内4条),成为连接一条条连接中央与地方的军事生命线、物资供应线和信息互通线,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豫北的每条线路都是久经考验的、摧不垮打不烂的红色交通线,大批地下交通员在敌人眼皮底下穿行,出生入死,如同行走在刀锋之上,处处潜伏着危机。历史不会忘记开辟交通线的领导王百评、王乐亭、刘哲民、王舒苗等,他们分别开辟了北路交通线、中路交通线、南路交通线和良相交通线。不会忘记那些看似寻常的农家小院,这些小院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都是我党的地下交通站,被称为“堡垒户”,有历史记载的、有名有姓的交通站就有12家。不会忘记那些政治过硬、沉着干练、机智勇敢、不怕吃苦、经验丰富的交通员,著名的交通员有护送刘少奇去新四军总部的姚步霄、护送陈毅去延安的马赛、护送邓小平夫妇去延安的姜延庆、发展了七八个交通员的王化棠等10人。交通线先后护送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肖华、徐向前、黄敬、罗荣桓、滕代远、杨得志、薄一波。宋任穷、舒同、吕正操、杨勇等高级干部和各抗日根据地过路人员2万多人次,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交通线承担了多种功能。交通线为延安和其他根据地输送了大批药品、物资、山货、武器弹药,有力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央、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对各根据地的指示、文件和出版的《新华日报》多半由交通线转递各地,为沟通上级部门与各根据地的联络发挥了重要作用。地下交通线除护送人员,还要收集情报,传递情报,既是交通线,又是情报站,收集到的大量的日伪情报及时准确地传递到了八路军总部,成功地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豫北地下交通线的建立,在实践中密切了中共与当地各界人士的联系,团结争取了民间地方势力,特别是争取了浚滑天门会的大力支持,促进了豫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豫北地下交通线的建立和畅通无阻,书写了豫北鹤壁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该书明确石林会议吹响了大反攻的进军号角
1947年6月10 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山城区石林镇中石林村的法隆寺召开军事会议,总结了豫北战役战况,讨论贯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关于解放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一致认为,中央要求刘邓大军于6月底前突破黄河天险,消灭鲁西南之敌,配合山东解放军作战,进而向中原进击,挺进大别山,把战场引向敌占区,创建大别山解放区是切合实际的。石林军事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
该书用较充分的史实证明了石林军事会议吹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进军号。
首先是毛主席高度评价。正如毛主席在得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消息后所言:“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其次是豫北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豫北战役历时两个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4.5万人,解放县城8座,缴获了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摧毁了国民党哑铃战略防御体系,迫使国民党军退缩至安阳、新乡少数孤立据点内,减轻了山东战场的压力。促进了全国局势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民解放军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豫北战役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一次预演,起到了同样的作用。石林会议承上启下,吹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进军号。
其三,影响和带动了全国大反攻。石林会议之后,处于内线作战的部队也先后转入反攻,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习仲勋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于8月下旬转入反攻;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在10至11月,先后举行了清风店、石家庄战役,并在朱德亲临指挥下解放了战略要地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石林会议的战略意义彪炳史册:
一是体现了刘邓大军落实中央战略以图表的大局意识。接到党中央、毛主席“大拳出击,经略中原”的指示后,当时刘邓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
二是体现了刘邓大军勇于牺牲的担当精神。正像小平同志说的,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只要歼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原野战军(原晋冀鲁豫野战军)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
三是体现了刘邓大军坚持政治建军的忠诚品质。石林会议上,在研究作战部署的同时,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还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一环,从形势任务到大局意识、牺牲精神,做了充分的政治动员。石林会议是刘邓首长向中央看齐、坚持政治建军最好的例子。
四是体现了刘邓大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避免仓促出动,影响今后作战任务,刘邓建议推迟渡河,中央回电同意刘邓全军休整。休整半个月后,刘邓看到黄河随时有决堤的危险,致电中央,要求提前结束休整直下大别山,中央不仅同意了,还给了他们“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的权利。一个推迟一个提前,体现的是刘邓大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直言的勇气。
石林会议过去78年,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28年了,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石林会议前后体现的伟大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