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职能作用 助力老区振兴
重庆市涪陵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涪陵地处重庆市中部、长江和乌江交汇处,被誉为“乌江门户”“世界榨菜之乡”,幅员面积2942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110.5万人,城镇化率74.2%,以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和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而闻名。涪陵是重庆市7个革命老区之一,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留下了刘伯承、贺龙、李蔚如、李鸣珂、杨克明、钟善辅、李焕堂、尹觐阳、苟良歌等先辈们的革命足迹,富集刘伯承涪陵护国之役纪念馆、四乡镇农民运动纪念馆、弋阳国民师范学校(弋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李蔚如革命烈士陵园、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等一批红色资源。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重要要求,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涪陵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重庆市老促会精心指导下,以老区振兴发展为己任,坚持紧扣中心,守正创新,务实进取,服务老区振兴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在涪陵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涪陵区老促会不断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有力夯实了工作基础。一是加强领导,高位推动。自2001年涪陵区老促会成立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对革命老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每届都分别由区委副书记和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分管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每年听取老促会工作汇报,将革命老区工作和全区其它工作“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确保革命老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二是健全机构,高效运行。将区老促会纳入区民政部门管理,明确区乡村振兴局为主管部门,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历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均由离退休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负责人担任,现有厅局级退休干部2名、处级退休干部3名、专职工作人员1人。区老促会按照《章程》规定,规范发展老促会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等团体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40余家(人)。三是压实责任,高质落实。压紧压实基层工作责任,在重点老区镇党委政府成立老促办,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将老促会工作延伸至区级部门和重点老区镇,确保老区建设工作有人管、事有人办,为全区老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加强资金监管,推进革命遗址保护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监管使用,不断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和纪念设施建设。一是确保专款专用。老促会所需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预算拨付,每年上级财政安排的老区建设转移支付资金全额用于老区建设,区委、区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安排额外资金,全力确保老促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精准落实安排。区委区政府明确区老促会代行监管上级财政老区建设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监管职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区老促会会同各重点老区镇统筹安排,精准开展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四川红军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红军文化广场、四川红军二路游击队誓师大会遗址、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完成刘伯承涪陵护国之役纪念馆、李蔚如烈士陵园、李蔚如旧居、李家祠堂、弋阳国民师范学校(弋阳农民运动讲习所)修缮工作,拓展建设微长征步道25000米,为我区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景点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获评“全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李蔚如烈士陵园获评“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基地”“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弋阳国民师范学院(弋阳农民运动讲习所)被重庆市确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老区镇的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三是严格监督管理。在规划、财税、住建等行业监督基础上,区老促会会同有关单位对项目实施开展全过程指导、监督、管理,确保每一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都全额用于老区建设。
三、加强宣传引导,弘扬老区革命精神
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成果宣传,进一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推动老区更好发展。一是加强新闻宣传。每年召开老区新闻宣传工作会进行总结表扬和工作部署,充分调动各级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宣传报道涪陵老区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媒体对老区建设报道的新闻用稿逐年上升。从区级媒体至中央媒体,已形成覆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影视媒体、自媒体等多层级、多形式的宣传态势,为革命老区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加强文史编辑。为了传承涪陵老区红色文化历史,客观真实再现涪陵革命先辈斗争和牺牲精神,区老促会牵头区级相关部门编辑出版了《涪陵老区革命史》、《辛亥革命在涪陵》、《涪陵革命遗址通览》、《涪陵革命老区发展史》等红色书籍,为保存涪陵老区红色文化,庚续红色血脉,保护涪陵红色文化标识,恢复、维修、改扩建涪陵红色文化遗址和陈列馆提供了详实的图文资料。三是加强文艺创作。在充分挖掘涪陵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区老促会会同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区委党史研究室、区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先后创作了《大顺1927》、《二路红军在罗云》、《罗云星火耀渝东》、《寻觅一台特殊的收音机》等一批红色文艺作品,进一步讲好讲活了涪陵红色故事。其中,舞台情景剧《罗云星火耀渝东》、纪实文学《寻觅一台特殊的收音机》分别被中国老促会评为“革命老区文化建设优秀作品·舞台剧类奖”和“革命老区文化建设优秀作品·报告文学类”奖,使我们受到极大鼓舞。四是加强基层宣讲。组建讲解员队伍,充分发挥革命遗址或革命纪念设施的红色教育主阵地作用,利用每年新生入学、新兵入伍、党团员宣誓、反腐倡廉教育等重大活动和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向社会各界广泛宣讲红色故事。组建的讲解队伍,深入学校、工厂、机关、社区等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宣讲,2023年累计宣讲1500余场次,受众人数达15万余人次。
四、加强动员帮扶,凝聚振兴发展合力
在每年初召开区老促会理事会暨全区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上就帮助支持重点老区镇进行动员部署,汇聚各理事单位力量,支持重点老区镇振兴发展。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理事单位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住建委等近几年来每年倾斜安排老区镇基础设施项目20余个,投入建设资金上亿元。二是积极帮助改善社会民生。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创业、社会救助、残疾帮扶、危旧房改造等社会民生事业,理事单位区教委、区住建委、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区卫健委、区妇联、区残联等每年安排落实民生帮扶改善项目30余个、涉及资金3000余万元,为老区人民办成一批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三是大力支持产业发展。理事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供销社等将支持重点老区镇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己任,帮助重点老区镇理清发展思路,资金项目重点倾斜,每年安排涉农项目20余个,投入产业发展资金5000多万元,有力促进重点老区镇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