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老促会自身建设
促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09年12月,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弘扬老区精神,深入调查研究,赓续红色血脉,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一、突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一是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近年来,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重要论述指示精神,学习二十大报告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参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支持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及时传达学习中国老促会七届三次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以及延安会议、鄂尔多斯会议精神。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打牢服务老区、支持老区的思想根基。教育引导老促会全体成员带头践行“铁心向党、休戚与共,敢于斗争、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进一步厚植老区情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老促会人员头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好服务老区的正确方向,不断增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二、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一是配强领导班子,健全内部机构。市老促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由市政协原主席刘香芸担任。2022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老促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会长由呼和浩特市原副市长毕国臣担任,新一届领导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71.8岁降为60.6岁。市老促会下设综合办公室、宣传调研部、振兴发展部、妇女工作部4个职能部室。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加入了老促会工作队伍。二是壮大老促会力量,发挥基层老促会作用。呼和浩特市下辖9个旗县区,其中7个旗县区是革命老区,老区乡镇25个,街道办事处1个,老区行政村218个,7个老区旗县区全部成立老促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37人。我们加大对旗县区老促会引领示范、协调带动、业务指导力度,充分发挥旗县区老促会的作用。今年市老促会为旗县区老促会安排24万元办公经费,以解决基层老促会经费不足的困难。同时,我们发展聘任企业副会长、增加理事单位,市老促会理事单位由成立时的41个,发展到目前的91个。
三、健全制度机制,确保工作高效规范。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实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社会团体的有关规定和老促会章程。换届后对原有的17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学习制度,及时学习掌握党和国家有关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法规。采取集中学习、以会代训形式,对老促会机关人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今年1月至10月集体学习达到21次。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决定老促会建设和工作的重大事项,总结部署阶段性工作,落实年初制定的工作责任制清单。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都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老促会书面请示汇报。二是完善值班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坚持集中办公的工作方式,制定值班表,每天最少有2位副会长值班,每周二上午全体人员到会,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坐班,注重和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出台了《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全面绩效目标管理。投入使用的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未发生违规违纪情况。在办公经费使用上,认真执行财务管理规定,严格报销的审核把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四、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宣传老区建设成就。一是弘扬老区精神,发展老区文化。深入挖掘、凝炼出74字的“大青山革命精神”,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大青山精神”,创作贴近生活、接地气、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艺作品。村歌《人人都说杨家堡好》获得2022年中国村歌大赛百佳村歌;歌曲《梦中的呼和浩特》《青城不老》,获得2023年全国革命老区文化建设优秀作品奖。《骑兵》《青山儿女》《多松年》《青山烽火》《刘洪雄》等优秀剧目,弘扬了老区精神,形成了崇尚英雄,敬仰英烈浓厚氛围。二是丰富宣传载体,讲好红色故事。聚焦红色、突出经典、体现特色,编纂出版《呼和浩特革命老区》《来自老区的故事》;完成《呼和浩特革命老区旗县区发展史》7个分册的编纂出版工作;印发《情暖红色沃土》画册;完成了我市承担的34个红色经典故事的撰写任务;拍摄《传承革命精神 唱响红色旋律》系列专题片5部。三是聚焦宣传重点,提升宣传效果。大力宣传在老区建设发展中涌现出示范乡村、示范企业、致富带头人,扩大老区知名度,提升老区影响力。积极承办了“全国老促会第十一次会长座谈会暨老区精准扶贫观摩见学活动”“全国部分市(州)革命老区建设第八次工作交流会”,《中国老区建设》杂志第八期专版刊发题为《走马青山入云端——老区现代化建设在路上之呼和浩特篇》,图文并茂地用7个整版宣传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成就。自2022年换届以来,在中国老区网、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日报、青城融媒等网站、报纸刊发稿件近500余篇。市老促会获得中国老促会颁发的“老区宣传工作特别贡献奖”。四是利用红色资源,助推红色旅游。为繁荣和发展红色文化,制定了《呼和浩特市红色旅游线路规划》。依托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老牛坡党支部旧址、乌兰夫、荣耀先、贾力更故居,把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生态文明、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对红色文化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走出一条文旅融合赋彩革命老区的美好生活之路。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呼和浩特市共接待游客365.82万人,同比增长11.6%,呼和浩特成为增速最快的10大旅游目的地之一。
五、发挥职能作用,促进老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助力老区产业发展。市老促会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村企结对”“科技对接”三大工程,围绕老区村杂粮杂豆油料种植、肉羊肉牛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中草药种植、盐碱地综合治理、自来水改造、乡村旅游等项目进行扶持,引导伊利、蒙牛、蒙草、现代牧业、蒙清、女神等公司与当地老区村结对,“塞外山茶”“山林虫草鸡”“西景粮油”“昆都仑莜面”“浩峰”鲜玉米、“畔峁子”小香米等一大批老区品牌小有名气。引进袁隆平团队巨门集团实施老区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多年来,累计实施“一村一品”项目600个,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拉动社会资金6亿多元投向革命老区,科技跟踪服务覆盖革命老区所有项目,受益农户3万多户,帮助近13万人增加收入。市老促会获得中国老促会颁发的“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二是开展帮扶助学活动。市老促会多次开展情系老区献爱心活动,动员社会力量为老区村特困户、低保户、老党员送医送药,捐款捐物合计300多万元,义诊人数5000多人。持续开展教育资助,从2012年开始,每年对老区低收入家庭大学新生给予入学资助。市老促会联合爱心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43.5万元,资助大学新生1281人。举办乡村振兴经验交流现场会、科技赋能活动、世界读书日志愿服务活动、庆丰收活动,发挥老区妇女“半边天”作用。市老促会妇工委被中国老促会评为“老区脱贫先进妇女组织”。